县丞 编辑
县丞,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在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相当于现今的副县长或首席幕僚。
2
相关
姚国兴,中国清朝官员,本籍中国奉天,是副榜出身。姚国兴于1742年奉旨于台湾担任台湾诸罗县笨港县丞。管辖约今北港镇一带区域。
台湾府知府又名台湾知府,在台湾清治时期与建省前为台湾清领区之地方父母官,官秩从四品。受上级台湾道管辖监督,另则制约同知、巡检、县丞。清帝国台湾知府衙门在今天台南市赤崁楼旁,台南市又称作“府城”。
县令,尊称县太爷、县大老爷,雅称为县尹、县宰、百里侯、邑侯、邑宰、邑令等。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名称,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县令下设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宋代以其他官职“知某县事”,简称知县,事实上为一县长官;明清时,知县为正式官名,正七品。但人们习惯称呼知县为“县令”,或使用“明府”、“令君”等雅称。
衙门差役,古代中国吏役名。衙门内实际主管侦缉逮捕、处理管辖地区行政及司法事务的职位或人员。衙门差役于位阶上,与衙门胥吏相同的,都属于没有官品的行政人员,甚至亦可能被视为贱民。以清朝官方组织为例,地方县治约配置有百名,县丞、巡检则有十数名至廿余名供差遣。
衙门差役,古代中国吏役名。衙门内实际主管侦缉逮捕、处理管辖地区行政及司法事务的职位或人员。衙门差役于位阶上,与衙门胥吏相同的,都属于没有官品的行政人员,甚至亦可能被视为贱民。以清朝官方组织为例,地方县治约配置有百名,县丞、巡检则有十数名至廿余名供差遣。
县令,尊称县太爷、县大老爷,雅称为县尹、县宰、百里侯、邑侯、邑宰、邑令等。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名称,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县令下设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宋代以其他官职“知某县事”,简称知县,事实上为一县长官;明清时,知县为正式官名,正七品。但人们习惯称呼知县为“县令”,或使用“明府”、“令君”等雅称。
李国桐,是中国清朝广东揭阳人,1739年上任台湾凤山县万丹县丞,是贡生出身。
鲁光鼎,是中国清朝浙江会稽人,1746年上任台湾凤山县万丹县丞,是监生出身。
沙德润,元代色目人,原名完泽溥化,沙世坚后人, 松江府镇守达鲁花赤抄儿赤之孙,泰定元年在松江考取甲子科第三十六名进士,被授湖州路归安县丞。泰定五年被升职任命为河南焉城县县令。
孔遵孺,一名温孺,山东曲阜人,孔戣之子,孔子三十九代孙。进士及第,最终担任华阴县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