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帝国主义 编辑
反帝国主义严格而言是指反对任何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形式的运动,而广义上也反对侵略战争,尤其是对拥有不同文化,且非邻近国家之间的侵犯。起源于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期对于欧洲势力扩张的反抗。是20世纪亚洲非洲国家逐渐脱离殖民统治时所盛行的政治思想之一。而较为晚近的当代,全球化也被部分的反帝国主义者看作是一种帝国主义,进而成为反帝国主义的主要反抗对象,导致反全球化运动诞生。除此之外,当代的一些军事冲突也是反帝国主义者的抗争目标。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安德烈·保罗·吉约姆·纪德,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早期文学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战间期,逐渐发展成反帝国主义思想。
菲律宾民族民主阵线成立于1973年4月24日,是菲律宾的一个群众基础广泛的左翼政治联盟。由进步团体、工会、农会、土著权益组织、左翼政党及其它相关组织组成。 它的意识形态是反帝国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它的代表人物有何塞·马利亚·西松和路易斯·贾兰多尼。它曾派代表作为观察员参加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该联盟的主导者是菲律宾共产党。它是更广泛的菲律宾左翼政治联盟民族民主运动的成员。
巴拉圭共产党是巴拉圭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28年2月19日,同年加入共产国际。1941年,举行“一大”通过党纲,号召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联合起来努力为民主权利、进行土地改革、巩固党组织而斗争。1947年,领导武装起义遭镇压。1949年,举行“二大”,通过民族民主改造纲领,确定实行土地改革,恢复国家的经济独立的方针。1959年,在该党倡议下,在国外建立了由共产党和其他在野党参加的民族解放统一阵线,领导反对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独裁统治的斗争。1965年,分裂为以总书记奥斯卡·克雷依特为首和以党的创始人巴尔特为首的两派,巴尔特派被视为主流,克雷依特派则被称作巴拉圭共产党(独立)。1967年,召开代表会议,提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十大纲领。1971年4月,召开“三大”,通过党纲、党章和政治纲领,强调党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在现阶段,党的斗争目标是进行反帝国主义、反独裁的民主斗争。1978年6月,中央全会通过《巴拉圭共产党宣言》和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的声明,号召建立广泛的反独裁统一战线。1980年8月,前总书记安东尼奥·迈达纳被斯特罗斯纳独裁政权绑架,至今下落不明。在1989年2月军事政变推翻斯特罗斯纳独裁统治以前,该党曾长期处于非法状态,仅1936年2月有15天和1946年的6个月处于合法状态。
左翼民族主义,又称社会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是一个人民主权论和平等原则,和国家民族自决的民族主义。 左翼民族主义也带有反帝国主义色彩。
苏维埃帝国是冷战时西方世界从克里姆林宫学的角度出发,所使用的一个政治术语,用以形容苏联对一些较小国家的操控,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上独立,但若它们尝试摆脱苏联操控,则会遭到军事入侵。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维埃帝国不再被提起。虽然苏联不受皇帝统治,并自称反帝国主义,但认为,这些行为根本就和“帝国”没什么两样。一些学者认为苏联是一个包含多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的混合政体,也有学者认为苏联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一样奉行苏联式的殖民主义。还有学者认为苏联承袭了俄罗斯帝国时代的专制与扩张的传统。有认为,苏联帝国的称呼源自于苏联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大亚洲主义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1924年11月28日因应神户商业会议所等五团体之邀请,在大日本帝国兵库県立神戸高等学校讲演的一篇演讲。此篇演讲由孙中山亲自登台演讲,并由黄昌谷负责记录。该篇演说内容,是应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对于反帝国主义与对外国“济弱扶倾”思想上的发挥。
安德烈·保罗·吉约姆·纪德,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早期文学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战间期,逐渐发展成反帝国主义思想。
1917年到1923年间全球各地爆发了各种起义与革命,大量国家陷入政治动荡之中,这些起义和革命又大多受1917年俄国革命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爆发的各种混乱影响。大部分起义与革命带有社会主义或反帝国主义性质;虽说如此,许多社会主义起义和革命却没有得以在该国建立长久的社会主义政权。革命对塑造未来的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持久且重要的影响,例如,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便在德国十一月革命之中被推翻。
苏维埃帝国是冷战时西方世界从克里姆林宫学的角度出发,所使用的一个政治术语,用以形容苏联对一些较小国家的操控,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上独立,但若它们尝试摆脱苏联操控,则会遭到军事入侵。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维埃帝国不再被提起。虽然苏联不受皇帝统治,并自称反帝国主义,但认为,这些行为根本就和“帝国”没什么两样。一些学者认为苏联是一个包含多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的混合政体,也有学者认为苏联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一样奉行苏联式的殖民主义。还有学者认为苏联承袭了俄罗斯帝国时代的专制与扩张的传统。有认为,苏联帝国的称呼源自于苏联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1917年到1923年间全球各地爆发了各种起义与革命,大量国家陷入政治动荡之中,这些起义和革命又大多受1917年俄国革命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爆发的各种混乱影响。大部分起义与革命带有社会主义或反帝国主义性质;虽说如此,许多社会主义起义和革命却没有得以在该国建立长久的社会主义政权。革命对塑造未来的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持久且重要的影响,例如,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便在德国十一月革命之中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