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裂变物质 编辑
核工程中,可裂变物质指的是有能力维持核裂变链式反应的一种物质。根据定义,可裂变物质可以通过任意能量的中子来维持链式反应,而主要的中子能量可能是慢中子或者快中子。这样可裂变物质可以用作以下设备的核燃料
10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弹芯是核武器设计方案的核心,由可裂变物质和与它相结合的中子反射体或者核武器设计方案构成。
20世纪50年代的核武器弹芯多用纯铀-235,或者与钚复合材料,但是纯钚弹芯的直径最小,并且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被视为标准。
中子反射体是指可以反射中子的任何材料。如石墨、铍、钢、碳化钨或其他。这里的反射指的是弹性散射而非反射。中子反射物料可使原本未达临界质量之可裂变物质达到临界质量,或增加一个临界或超临界状态核反应堆的反应数,在两起有关恶魔核心的核事故中充分展现此一作用。
增殖性材料是指本身在热中子的作用下不易发生核裂变,但是通过中子俘获和接下来的核反应能产生可裂变物质的材料。可以通过在核反应堆中接受辐射转换为可裂变物质的天然增殖性材料有如下几种:
曼哈顿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开发出人类首枚核武器的一项军事计划,由美国主导,英国和加拿大协助进行。1942年至1946年间,曼哈顿计划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少将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领导,设计制造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则由核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负责。陆军对军事行动的惯例是用总部所在地命名,因而计划中陆军负责的部分被称为“曼哈顿区”。不过后来“曼哈顿”一名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官方计划代号“代用材料项目发展”,成为对整个计划的称呼。该计划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取融合了英国在合金管工程中的发现。曼哈顿计划在1939年便已小规模进行,后来规模愈来越大,总共雇有13万余人,花费22亿美金,其中逾九成是花在了建造工厂、生产可裂变物质上,只有不到一成用在武器研发生产上。研发工作和生产工程分散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30多个不同的地点。
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或称快中子滋生反应堆、快滋生反应堆、快堆等,是一种核反应堆,核燃料和一颗快中子在核分裂后产生更多的中子,且利用增殖性材料吸收快中子后形成可裂变物质,产生的燃料多于消耗的燃料。另外也有利用热中子进行滋生反应的“热滋生反应器”。
曼哈顿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开发出人类首枚核武器的一项军事计划,由美国主导,英国和加拿大协助进行。1942年至1946年间,曼哈顿计划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少将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领导,设计制造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则由核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负责。陆军对军事行动的惯例是用总部所在地命名,因而计划中陆军负责的部分被称为“曼哈顿区”。不过后来“曼哈顿”一名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官方计划代号“代用材料项目发展”,成为对整个计划的称呼。该计划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取融合了英国在合金管工程中的发现。曼哈顿计划在1939年便已小规模进行,后来规模愈来越大,总共雇有13万余人,花费22亿美金,其中逾九成是花在了建造工厂、生产可裂变物质上,只有不到一成用在武器研发生产上。研发工作和生产工程分散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30多个不同的地点。
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或称快中子滋生反应堆、快滋生反应堆、快堆等,是一种核反应堆,核燃料和一颗快中子在核分裂后产生更多的中子,且利用增殖性材料吸收快中子后形成可裂变物质,产生的燃料多于消耗的燃料。另外也有利用热中子进行滋生反应的“热滋生反应器”。
中子反射体是指可以反射中子的任何材料。如石墨、铍、钢、碳化钨或其他。这里的反射指的是弹性散射而非反射。中子反射物料可使原本未达临界质量之可裂变物质达到临界质量,或增加一个临界或超临界状态核反应堆的反应数,在两起有关恶魔核心的核事故中充分展现此一作用。
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或称快中子滋生反应堆、快滋生反应堆、快堆等,是一种核反应堆,核燃料和一颗快中子在核分裂后产生更多的中子,且利用增殖性材料吸收快中子后形成可裂变物质,产生的燃料多于消耗的燃料。另外也有利用热中子进行滋生反应的“热滋生反应器”。
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或称快中子滋生反应堆、快滋生反应堆、快堆等,是一种核反应堆,核燃料和一颗快中子在核分裂后产生更多的中子,且利用增殖性材料吸收快中子后形成可裂变物质,产生的燃料多于消耗的燃料。另外也有利用热中子进行滋生反应的“热滋生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