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厦道 编辑
台厦道为清朝福建省下辖的的四级地方行政区,为1684年至1727年清朝管辖在台湾领地的行政区名称,与厦门共署,也是该地最高地方政府官署、或实际地方统治者官职的简称,1727年之后台厦道分出台湾道,最大差别是台湾与福建省厦门地区分治而管辖,道署衙门也从厦门移至台南。
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康熙平定台湾是指康熙帝在继位后对明郑使用战争与谈判手段,最终将大员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从公元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逝世,郑经继位,到1683年清朝成功驱逐明郑,清朝与明郑先后进行了10次和谈,前9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清朝使用了武力手段,以战逼和,在澎湖海战大捷后大兵压境,使明郑投降,并将台湾明郑时期划归福建省台厦道,正式收入版图。。
台湾道为1727年-1885年清朝台湾212年间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还有台湾府,而后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区划。“道”,本是清代的“省”之派出机构,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清代台湾前期,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才算是清代台湾的正式行政区划。但清中后期,“道”的权力渐增,全清朝内地各省辖区的各“道”皆然,“道”逐渐成为介于清代的“省”与“府州”之间的新一层“准行政区划”,这不独台湾道为特例,然而台湾道也因此逐渐凌驾于台湾府之上,但同样都还是受福建省节制管辖。
台湾道前身为1684年—1727年的台厦道。1885年台湾建福建台湾省,但因为福建与台湾仍有相当密切的行政体系关系,因此台湾省的正式名称仍为“福建台湾省”。然而台湾建省后,台湾道的编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军系的台湾巡抚刘铭传与湘军系的台湾道道员刘璈彼此不合,相互争权。
台湾道为1727年-1885年清朝台湾212年间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还有台湾府,而后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区划。“道”,本是清代的“省”之派出机构,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清代台湾前期,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才算是清代台湾的正式行政区划。但清中后期,“道”的权力渐增,全清朝内地各省辖区的各“道”皆然,“道”逐渐成为介于清代的“省”与“府州”之间的新一层“准行政区划”,这不独台湾道为特例,然而台湾道也因此逐渐凌驾于台湾府之上,但同样都还是受福建省节制管辖。
台湾道前身为1684年—1727年的台厦道。1885年台湾建福建台湾省,但因为福建与台湾仍有相当密切的行政体系关系,因此台湾省的正式名称仍为“福建台湾省”。然而台湾建省后,台湾道的编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军系的台湾巡抚刘铭传与湘军系的台湾道道员刘璈彼此不合,相互争权。
台湾道为1727年-1885年清朝台湾212年间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还有台湾府,而后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区划。“道”,本是清代的“省”之派出机构,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清代台湾前期,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才算是清代台湾的正式行政区划。但清中后期,“道”的权力渐增,全清朝内地各省辖区的各“道”皆然,“道”逐渐成为介于清代的“省”与“府州”之间的新一层“准行政区划”,这不独台湾道为特例,然而台湾道也因此逐渐凌驾于台湾府之上,但同样都还是受福建省节制管辖。
台湾道前身为1684年—1727年的台厦道。1885年台湾建福建台湾省,但因为福建与台湾仍有相当密切的行政体系关系,因此台湾省的正式名称仍为“福建台湾省”。然而台湾建省后,台湾道的编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军系的台湾巡抚刘铭传与湘军系的台湾道道员刘璈彼此不合,相互争权。
雍正三年至四年间,当时属于福建省的台湾府中部地区面临骨宗事件的出草威胁不断,清廷决意在雍正四年兴兵镇压,年中开始征召军队及壮丁,并结合平埔族、布农族、泰雅族、赛德克族组成数千人的讨伐军队,同年12月3日委台厦道道员吴昌祚为总统,分南、北两路进攻犯事的水社,并于同月16日擒获骨宗等主事者而迄,史称水沙连之役。
台湾府台湾县县丞又称台湾县丞,设于清康熙二十三年,隶属于台厦道台湾府台湾县,其办公处在台湾府衙门东边,于雍正九年移驻罗汉门后改为罗汉门县丞。
台湾府台湾县县丞又称台湾县丞,设于清康熙二十三年,隶属于台厦道台湾府台湾县,其办公处在台湾府衙门东边,于雍正九年移驻罗汉门后改为罗汉门县丞。
台湾府台湾县县丞又称台湾县丞,设于清康熙二十三年,隶属于台厦道台湾府台湾县,其办公处在台湾府衙门东边,于雍正九年移驻罗汉门后改为罗汉门县丞。
台湾道为1727年-1885年清朝台湾212年间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还有台湾府,而后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区划。“道”,本是清代的“省”之派出机构,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清代台湾前期,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才算是清代台湾的正式行政区划。但清中后期,“道”的权力渐增,全清朝内地各省辖区的各“道”皆然,“道”逐渐成为介于清代的“省”与“府州”之间的新一层“准行政区划”,这不独台湾道为特例,然而台湾道也因此逐渐凌驾于台湾府之上,但同样都还是受福建省节制管辖。
台湾道前身为1684年—1727年的台厦道。1885年台湾建福建台湾省,但因为福建与台湾仍有相当密切的行政体系关系,因此台湾省的正式名称仍为“福建台湾省”。然而台湾建省后,台湾道的编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军系的台湾巡抚刘铭传与湘军系的台湾道道员刘璈彼此不合,相互争权。
雍正三年至四年间,当时属于福建省的台湾府中部地区面临骨宗事件的出草威胁不断,清廷决意在雍正四年兴兵镇压,年中开始征召军队及壮丁,并结合平埔族、布农族、泰雅族、赛德克族组成数千人的讨伐军队,同年12月3日委台厦道道员吴昌祚为总统,分南、北两路进攻犯事的水社,并于同月16日擒获骨宗等主事者而迄,史称水沙连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