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道 编辑
台湾道为1727年-1885年清朝台湾212年间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还有台湾府,而后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区划。“”,本是清代的“省”之派出机构,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清代台湾前期,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才算是清代台湾的正式行政区划。但清中后期,“道”的权力渐增,全清朝内地各省辖区的各“道”皆然,“道”逐渐成为介于清代的“省”与“府州”之间的新一层“准行政区划”,这不独台湾道为特例,然而台湾道也因此逐渐凌驾于台湾府之上,但同样都还是受福建省节制管辖。
台湾道前身为1684年—1727年的台厦道。1885年台湾建福建台湾省,但因为福建台湾仍有相当密切的行政体系关系,因此台湾省的正式名称仍为“福建台湾省”。然而台湾建省后,台湾道的编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军系的台湾巡抚刘铭传湘军系的台湾道道员刘璈彼此不合,相互争权。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台湾府海防捕盗同知又称台湾海防捕盗同知、台防同知,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重要地方官员,始设置于1684年,官职品等则为正五品。海防同知主管船政治安业务,相当于副知府。1766年,随着汉人开发番地频繁,台湾海防捕盗同知增加原住民事务管理,改名为台湾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
台湾府南路抚民理番同知又称台湾南路理番同知或台湾理番同知,前身为台湾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南路抚民同知官职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重要地方官员,始设置于1875年,官职品等则为正五品。驻扎台东县卑南乡的台湾理番抚民同知官职专司负责东台湾治安与原住民事务,之后又于1888年改制为台东直隶州知州。
台湾镇总兵官衔全名“镇守福建台湾总兵官”,是台湾镇的主官,全称,初设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在官职上属总兵官衔,官职品等则为正二品,官署位于台湾府城镇北坊。台湾镇总兵受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及福建台湾巡抚节制,在台湾道未加按察使衔以前,是台湾文武官员中唯一有权得以直接上奏给清朝皇帝的官员,上级为福建陆路提督、福建水师提督。
巡视台湾监察御史,简称巡台御史。为台湾清治时期的1722年-1769年期间,设置于台湾的监察御史。18世纪,台湾行政区划为台湾道,而与其他省道相同,巡台御史通常为满人及汉人各一。
蒋元枢,字仲升,号香岩,江苏常熟县人,清朝官员。曾担任过福建省仙游县、惠安县、崇安县、建阳县、晋江县等知县、厦门同知、台湾府知府,并护理过台湾道。其担任台湾府知府期间颇有建树,与同样担过台湾府知府的蒋毓英、蒋允焄合称为府城三蒋。
台湾府知府又名台湾知府,在台湾清治时期与建省前为台湾清领区之地方父母官,官秩从四品。受上级台湾道管辖监督,另则制约同知、巡检、县丞。清帝国台湾知府衙门在今天台南市赤崁楼旁,台南市又称作“府城”。
王文昭于乾隆十七年奉旨接替陈玉友,以台防同知身份于台湾地区代理担任台湾府知府。而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此期间,受台湾道制约的台湾地方父母官。
刘廷斌,四川温江人,清朝武官官员。1826年奉旨接任陈化成担任台湾镇总兵。是清朝治台期间,受台湾道制约的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首长。
张七郎,福建省台湾道台北府新竹县竹北二堡大湖口庄人。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毕业。曾任医师、制宪国民大会代表、花莲县议会议长。后于二二八事件中,与其子张宗仁、张果­仁共三名医生同时被逮捕后枪决。
台湾府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盗同知又称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盗同知,俗称鹿港厅,为台湾清治时期官职。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乾隆五十三年由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改制而来,品秩为正五品。专司负责北台湾、中台湾原住民与汉人开垦番地之业务。光绪元年裁撤,改编为台湾府中路抚民理番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