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申,字燕夫,台湾县人,居于东安坊,为贡生、候选州同。他是清代彰化垦户,曾兴建二八圳、快官圳、深圳等水圳。死后诰封中宪大夫,并入祀忠义孝悌祠。
保西代天府,初称大人庙,位于归仁区,主祀代天巡狩 朱府千岁、池府千岁、李府千岁 ,民间尊称保西三老爷,为台湾民间盛行的王爷信仰系统代表之一,为三老爷开台祖庙,俗称归仁大人庙,康熙时期台湾县最弘敞之王爷庙。
诸罗县为台湾清治时期之行政区划,1683年明郑灭亡,经施琅力陈,次年4月正式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并将明郑时期承天府、天兴州、万年州的行政区域略加调整,改为诸罗县、台湾县、凤山县三县。诸罗县承继了原天兴州的善化里、新化里、永定里、开化里等四里。
连横,幼名允斌,谱名重送,小字神送,表字天纵、一字雅堂,号武公、慕陶、剑花,斋名剑花室。清末福建省台湾府台湾县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台湾日治时期的诗人、台语文学家、台湾历史学家。1920年,著作《台湾通史》完成并出版,是台湾人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版本。另著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等。
福安坑溪是台湾府城城内的两大溪流之一,发源于小南门一带,延平郡王祠所在的山仔尾东端,西流经台南女中,沿台南孔子庙所在的鹫岭南坡,流经台南市立建兴国民中学、原台南地方法院前,于土墼埕流入台江内海。溪名来自于所流经的二府口福安宫。福安坑溪在清康熙年间,原是凤山县的北界。雍正年间,台湾府城建城,福安坑溪流域原凤邑辖境改归台湾县,福安坑溪被纳入府城宁南坊。
林朝英,清朝台湾府台湾县人,表字伯彦,号梅峰、又号鲸湖英, 别署一峰亭,小名耀华或作夜华。善于水墨画、雕刻及书法,因被誉为“清代台湾唯一艺术家”。而除了艺术家的身份,他也是府城的知名富商,乐善好施,曾独资赞助台湾县文庙的兴建。
台南府是清朝台湾清治时期晚期置的府级行政区划。1885年设立福建台湾省,建省初期维持原有之二府八县五厅。1887年,正式建省后调整行政区划为三府一直隶州,新设台南府统治南台湾,府治设于原台湾县台湾府城,并改称安平县台南府城,而台湾府治则迁至中台湾。台南府辖境大约为现今的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县、澎湖县。
天兴县,台湾明郑时期时的两个县级行政区之一,郑经统治时将县改制为散州,台湾为清朝统治后,原天兴县疆域被分成了台湾府底下的诸罗县与台湾县。另外台南县政府于1983年9月在其底下的佳里镇佳里兴立有“古天兴县治纪念碑”,但天兴县治是否在佳里兴仍有争论。
万年县,台湾明郑时期两个县级行政区之一,郑经统治之时将县改制为散州。台湾为清朝统治之后,原万年县辖区被分为台湾府底下的台湾县与凤山县。而对于万年县治的所在地,历来有台南市仁德区二行里、高雄市左营区、高雄市湖内区太爷里三说,而台南县政府依据2004年4月30日举办的“明郑时期万年县治考证座谈会”与2007年8月22日的“万年县治座谈会”,于2008年12月14日在台南县仁德乡二行村的二层行清王宫前方公园立“古万年县治纪念碑”。
阎炘,清朝官员,河南新郑县城西之鲁楼人,有外号“阎百篇”。曾担任福建省罗源县知县、闽县知县、噶玛兰厅通判、台湾县知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