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闽南语 编辑
台湾话,通称台语,又称台湾闽南语,是指在台湾澎湖群岛通行的本土语言,属于闽南语泉漳片,由于受过日本统治, 含有个别日语词汇。台湾日治时期称为台湾语,并出版了许多与日语对译之作品。以其为母语闽南裔台湾人是台湾第一大族群。
2
相关
台湾国语是指带有明显地台湾闽南语腔调或用词的中华民国国语,与中国大陆理解之“台湾腔”乃指“带有台湾地区口音之华语”之含义有所不同。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在官方网站所列的研究重点中,将台湾国语列为台湾本土语言分项下,并做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台客,原指台湾游客,后代指讲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语的台湾在地族群,近年又新加入了其它意义:用来中立或偏向正面、幽默的去形容台湾本地发展的新奇或小众流行文化。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俗称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会,为中华民国教育部内的分支功能性委员会之一。在台湾,2000年之前的国语推行委员会多针对正体汉字语文研究工作、国字字典编纂、国字文字与语言统整做实际统合工作;2000年后,则强调两岸语文研究及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语及台湾原住民族语的整理与教学。名为推展国语,实际业务为总整全国语文资讯及审议语言文字之标准。
台湾官话是在台湾使用的官话汉语方言。台湾官话历史始于明郑时期,台湾清治时期官方曾尝试推广官话,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汉文书面作品主要是基于官话白话文。然而,在中华民国抗日战争台湾战后时期至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以前,官话在台湾始终没有成为通用语,仅在来台官员间被使用;随着1950年代官方在国语运动赋予官话“中华民国国语”的地位,台湾官话取代了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语和台湾原住民语言成为通用语。另外,“台湾国语”形容带有台湾口音或闽南语词汇的官话。
《鲁冰花》是一部出品于1989年的台湾电影,导演是杨立国,主要演员有寒、林义雄、黄坤玄、李淑桢、陈维欣以及陈松勇,编剧是吴念真,改编自钟肇政的小说《鲁冰花》,鲁冰花本是黄色的小花,种于田里或茶树间,开花后,被犁入泥土,肥沃土地,它象征电影或原书中早夭的美术天才儿童,虽早夭,但启示了人们的心。花名“鲁冰花”来自羽扇豆的学名Lupinus,取其音就念成鲁冰花,也恰好和台湾客家话与台湾闽南语的“路边花”一词发音相近。象征默默绽放却难以被看见的寓意。
厦门音新字典》,原文直译《通行于晋州、漳州佮福尔摩沙各域个厦门白话词典》,是1913年出版,由苏格兰长老教会宣教士甘为霖编写的一部涵盖晋州、漳州、台湾口音的台湾闽南语辞典,俗称《甘字典》。2009年台湾教会公报社重新修订后出版,书名改为《甘为霖台语字典》。
正月调》是台湾民俗音乐研究者简上仁编写的台湾闽南语歌曲。内容主要讲述台湾人在台湾新年期间的各种习俗。大年初一、大年初二要早起,大年初三则睡到饱。正月初四是接神日。大年初五则“隔开”所有年节禁忌与玩乐,准备上工。正月初六清理粪坑、开始农作。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俗称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会,为中华民国教育部内的分支功能性委员会之一。在台湾,2000年之前的国语推行委员会多针对正体汉字语文研究工作、国字字典编纂、国字文字与语言统整做实际统合工作;2000年后,则强调两岸语文研究及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语及台湾原住民族语的整理与教学。名为推展国语,实际业务为总整全国语文资讯及审议语言文字之标准。
扮仙是传统汉族戏曲文化当中相当重要的开场戏。有一句台湾闽南语俗谚:“误戏误三牲”,意思是指没有扮仙,所有的祭祀科仪都无法进行,足见扮仙戏的重要性。在诸多中国传统剧种也有扮仙吉庆戏。
跑路源自于台湾闽南语走路,泛指因躲债或躲避仇恨家,而连夜潜逃的搬家或逃走/逃亡行为。但由于债主、仇家或黑道常经由户籍相关资料追查夜逃者的下落,夜逃者须有抛弃一切身份、与亲友间断绝联络的心理准备。基本上,大多数的人都不需要跑路,通常可经由既有的法律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