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体,又称造粉体或淀粉质粒体,是高等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白色体,主要功能为以淀粉的形式合成及储存糖类,留待需要时使用。淀粉体和叶绿体有密切关系,目前已观察到在马铃薯的块茎中可相互转换。
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界,过去曾经和古菌一起被归类在原核生物界,但已知古菌更接近真核生物,故原核生物界已被弃用。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个。细菌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大约出现于37亿年前。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两种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通常被认为是来源于内共生细菌。微生物无处不在,只要是有生命的地方,都会有微生物的存在。它们存在于人类呼吸的空气中,喝的水中,吃的食物中。细菌可以被气流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人体是大量细菌的栖息地;可以在皮肤表面、肠道、口腔、鼻子和其他身体部位找到。
叶是较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侧边发育自植物的茎的叶原基。叶内含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同时,植物的蒸散作用是通过叶的气孔实现的。有些植物的茎为了不让水分被蒸散掉,而演变出如仙人掌般针状的叶子。
共生一词在英文或是希腊文,字面意义就是“共同”和“生活”,这是两生物体之间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甚至包含不相似的生物体之间的吞噬行为。术语“宿主”通常被用来指共生关系中较大的成员,较小者称为“共生体”。共生依照位置可以分为外共生、内共生,就外共生而言,共生体生活在宿主的表面,包括消化道的内表面或是外分泌腺体的导管;而在内共生,共生体生活在宿主的细胞内或是个体身体内部但是在细胞外都有可能,而20世纪末的科学家研究结果推测,细胞内的叶绿体和粒线体也可能是内共生的形式之一。
温泉红藻是一群生活在高温高酸环境中的单细胞红藻,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火山活动仍然活跃,并具有硫酸成分高之温泉水体之地区,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意大利火山区、新西兰火山区、印尼火山区及日本火山区。根据目前的分类系统,温泉红藻目前主要有三属六种。其中,Cyanidioschyzon merolae之细胞核基因组已被解密,也是目前唯一一种真核生物之基因组达到100%的解密。另外,其粒线体及叶绿体之基因组也完成解密。因此,对于温泉红藻的研究中,Cyanidioschyzon merolae可说是最佳的模式物种。部分藻种能栖息在硫磺口喷气处潮湿之土壤表层,另有些藻种能够存活于具有地热酸性潮湿之岩石表面下,靠着穿透石缝微弱之光线进行光合作用。
类核体又称核形体,是在隐藻 和绿蛛网藻叶绿体内的结构,位于其内外膜结构之间,为内共生中内共生体细胞核的残迹。这两类生物的叶绿体皆有四层膜,是由一个真核生物吞噬原核生物形成叶绿体后,再被另一个真核生物吞噬而来。类核体中也具有DNA,但均已大幅退化缩减,例如蓝隐藻的类核体基因组已在2001年被定序,长度仅有551碱基对,只保留了513个基因;Bigelowiella natans的类核体基因组则在2006年被定序,仅长373kb,包含331个基因。序列分析显示隐藻的类核体来自红藻,绿蛛网藻的类核体则来自绿藻门。
菟丝子属,旋花科下的一个属,为缠绕、寄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70多种,分布于全世界热带至温带地区,是一群生理学构造特别的植物,其组成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攀缘性的茎攀附在其他植物,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发育为特化的吸器,进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维生。
共生体学说,又称内共生学说,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胞器ㄧ粒线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粒线体起源于好氧细菌,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营原核生物的蓝细菌。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卡尔文循环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梅尔文·卡尔文、安德鲁·本森和詹姆斯·巴沙姆 3 人发现。梅尔文·卡尔文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里碳反应的一部分,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内的基质,分为三个阶段:羧化、还原和二磷酸核酮糖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