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 编辑
君主专制,是西方政治学概念中定义的一种政体,又译为君主专政、绝对君主制、绝对君主专制、绝对主义王权、绝对王权等;支持君主专制的思想被归类为专制主义。早期埃及、希腊、罗马至欧洲中古时代,其君主作为世人与神之间的神圣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纪欧洲则由于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权大大高于君权,君权很大程度上受到诸侯的限制,在英国甚至产生了大宪章这样限制君权的法律传统;16至18世纪欧洲各国纷纷加强君权,国教的建立使君主专制受到强化、甚至出现了政教合一君主制国家,但从17世纪英国及其他国家开始,君权受到立宪化规范,规定其权力从人民而来。
4
相关
君主立宪制或有限君主制、共和式君主制、虚君共和制或民主式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宪法,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实务事实上的共和主义或民主理想。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虽然是国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与产生的方式,会依各个国家的制度而不同;纵使是同一个国家,往往在不同时期,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利范围也各不相同。
胡格诺派,16世纪至17世纪法国基督新教信奉喀尔文主义的一支教派,意译结盟宗,又音译雨格诺派、休京诺派、休京拉派,俗称法国新教。17世纪以来,胡格诺派是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新教教派,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埃塞俄比亚军人、政治家,曾任埃塞俄比亚工人党总书记、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总统。1974年,他参与推翻持续两千余年的埃塞俄比亚君主专制,此后逐渐独揽大权,直到1991年被霍查派领导的反对派武装推翻。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是地方分权的对称。在中国历史中,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为单一制国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
全盘西化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思潮,最早于1915年提出。陈序经、胡适等人认为,晚清被西方列强侵入是因为中国君主专制文化落后,因此主张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全盘抛弃中国专制文化。胡适后来改全盘西化为“充分世界化”。胡秋原认为战争之失败,乃明清政府错误政策之后果,而姑息性心态的传统派、自卑心态的西化派、依附心态的俄化派皆可导致亡国,应超越三种门户开放政策,保持凌空独立的见解,找回中华民族创造文化之能力。居浩然认为全盘西化,应是专就近代西洋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方面,着重“全盘科学化”和工业化。
弗雷德里克三世是丹麦君主列表及挪威君主列表,在丹麦实行君主专制。他在位期间与瑞典交战失利,被迫签订《罗斯基勒条约》,把丹麦的斯科讷、布莱金厄、哈兰和博恩霍尔姆岛,和挪威的特伦德拉格和布胡斯割让给瑞典。其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古斯塔夫再度进攻,围攻哥本哈根,弗雷德里克三世拒绝投降,反而赢得高涨的民意支持度,战事终因荷兰的协助,在厄勒海峡击退瑞典,并在《哥本哈根条约》中取回博恩霍尔姆和特伦德拉格。1660年弗雷德里克利用自己的高民气,压倒贵族而实施了君主专制,使丹麦仿效法国之中央集权,赶上民族国家的潮流。
奥地利帝国是1804年至1867年存在于中欧的君主专制国家,为当时欧洲面积第三大国、人口第二大国,被视为列强之一。中文中所说的奥国、奥帝国等就是指奥地利历史上的帝国时期。其领土包括现在的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广大中欧地区,首都位于维也纳。
胡格诺派,16世纪至17世纪法国基督新教信奉喀尔文主义的一支教派,意译结盟宗,又音译雨格诺派、休京诺派、休京拉派,俗称法国新教。17世纪以来,胡格诺派是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新教教派,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或有限君主制、共和式君主制、虚君共和制或民主式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宪法,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实务事实上的共和主义或民主理想。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虽然是国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与产生的方式,会依各个国家的制度而不同;纵使是同一个国家,往往在不同时期,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利范围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