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 编辑
歌德式建筑,或译作,是一种兴盛于欧洲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是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歌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不少歌德式的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哥特式建筑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8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南特主教座堂或南特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是法国布列塔尼南特的一座哥特式建筑天主教会主教座堂。教堂于1434年开始在一座原罗马式建筑教堂的位置上开始建造,耗时457年,最终于1891年竣工。南特主教座堂于1862年被法国文化部列入法国历史遗迹。
罗曼式建筑为欧洲中世纪一种以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并从12世纪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虽然对于这一风格的起源时间有从6世纪到10世纪等不同的提议,尚未达成共识,但其建筑实例遍及欧洲大陆,使其成为自古罗马建筑之后第一种风靡欧洲的建筑形式。在英格兰,这一风格在传统意义上更倾向于指诺曼式建筑。
新安庄天主教堂,原称米昔马庄天主教堂,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北旺庄街道新安庄村。米昔马庄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建于1879年至1881年间,毁于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1913年,意大利籍神甫主持原地重建教堂。1926年,这座教堂成为天主教朔县教区主教座堂。1949年后,教堂长期为朔县师范占据。1994年,教堂回到教会手中。1998年4月,新安庄天主教堂被列入朔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新安庄天主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钟楼毁于文化大革命。
巴黎圣母院,正式名称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是位于法国巴黎巴黎第四区西堤岛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于哥特式建筑,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座,并以其开创性地使用的尖肋骨拱和飞扶壁,巨大而多彩的玫瑰窗,以及丰富雕塑而闻名圣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观光名胜与宗教场所。更是法国最广为人知的象征之一,每年约有1200万人参观巴黎圣母院,使其成为巴黎最多人造访的观光景点。
新竹车站位于台湾新竹市东区。为台湾铁路管理局纵贯线及内湾线的铁路车站,此外内湾线及六家线以此站为折返点。新竹车站是刘铭传铁路的终点。台湾日治时期时将原有路线部分改线,并计划向南兴建纵贯铁路,同时将新竹车站改建为木造站房。现今站体于大正二年完工,建筑样式结合了巴洛克风格与德式哥特式建筑,具有陡斜的屋顶,为整个车站带来优美典雅的异国情调,加上厚实的红砖墙壁,让设计繁复的建筑更显庄重,线条分明的设计点缀著细致的装饰。二战后整修的样子与原设计较不同。是台湾最古老的现役站房,为国定古迹。目前正在进行新竹大车站平台计划的综合规划中。
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协同教堂,通称,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区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总督宫,是一座位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哥特式建筑,往昔为在8世纪至18世纪存在的威尼斯共和国最高行政机关与法院,亦是威尼斯总督的住处。总督宫南面为威尼斯潟湖,西面为圣马可广场,北面为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座堂。
中殿是在罗曼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基督教隐修院、主教座堂巴西利卡和教堂建筑中的主体构造。它以中央的方式靠近高位祭坛。中殿的英文术语源自中世纪的拉丁文单词,可能是由于它的拱顶与帆船的龙骨类似。无论是罗曼式、哥特式或者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中殿,均可以从入口处通过一个独立的前廊延伸至圣坛,并且可以通过中殿的拱廊再分为两个独立的侧廊。如果侧廊较高并且宽度与中央中殿相当,那么该结构有时会被称为“三中殿式”。
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协同教堂,通称,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区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科隆主教座堂,也称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隆市毫无争议的标志性建筑物。157米高的钟楼使得它成为德国第二、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建筑教堂,曾是世界最高教堂列表、以及1880年至1888年间的世界最高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