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编译馆 编辑
国立编译馆是中华民国曾成立的国家图书编译机构,隶属于中华民国教育部,负责学术文化书籍、教科书以及学术名词的编辑翻译事务,但其编译成果的效力随时代而有不同。在1997年教育部开放民间出版商编印教科书之前,国立编译馆还是中华民国各级中学小学教科书的唯一供应者。国立编译馆于1932年成立,2011年并入国家教育研究院
12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一滩血故事,促成释证严创立慈济基金会的故事,经调查认证为有争议事件。在1966年间,释证严于花莲县凤林镇一家诊所看到地上一摊血,经人转述,得知有一名原住民妇人因无法负担医药费而遭医院拒收,回途过程中不幸身亡的故事。此故事促成释证严日后创办慈济功德会与慈济医院的动机。于2001年间被国立编译馆及中华民国教育部纳入国民中学公民与道德教师手册文化生活第4册第4课教材中。
文心雕龙斠诠》,又称《文心雕龙斟诠》,是由李曰刚对于《文心雕龙》的校勘版本,首版于1982年,由国立编译馆编。由上、下两册组成,两千五百八十页,约一百八十多万字,引用书目近三百余种。本书对于《文心雕龙》进入了深入的探讨,被王更生认为“这部巨著实具有黄札、范注、刘释、杨校的优点”,但是他在此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新论也被学者所批评。
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简称《文化教材》,是台湾高中国文科课程教材之一,选录儒家典籍《四书》而成,最早为中华民国教育部国立编译馆编选之版本,俗称《部编本》。
竺家宁,浙江省奉化县人,台湾著名语言学家。曾任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文研究所所长等。国立政治大学、淡江大学等任教,也曾往复韩国、法国等地学术访问。1991年主笔国立编译馆版大学用书《声韵学》,影响全台湾中文系深远。
国家教育研究院,简称国教院,是中华民国关于教育研究工作的最高专责机构,隶属于中华民国教育部,由“国立教育研究院筹备处”陆续整并台湾省国民学校教师研习会、台湾省中等学校教师研习会、国立编译馆、国立教育资料馆等重要教育机构的人员与业务,于2011年3月30日正式成立。除了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的教育研究以外,也负有教科书审定、课程研发、测验评量及办理中小学行政人员研习等任务。
教科书图书馆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安区,是隶属于国家教育研究院教科书发展中心的一座图书馆,位于国家教育研究院台北院区4楼,前身为国立编译馆的教科书资料中心,2011年3月30日机关整并后更名。为台湾唯一以教科书及其相关研究论著作为主要馆藏之图书馆,收藏众多国内、外不同学龄、科目之教科书。
老残游记》,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署名鸿都百炼生作,清代刘鹗著,共有正编20回,续集9回,外编残稿1卷,叙述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所见所闻所为,文笔生动,大受好评。本作也是刘鹗唯一的小说作品。所谓“老残”的寓意是,刘鹗称“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有的版本作“棋局已老,吾人将残”,鲁实先称“或为传抄之误”。国立编译馆国中国文第三册《大明湖》阐述“老残”为姓铁名英,号老残,实为刘鹗自己化身的写照。
《乌龙院》是台湾漫画家敖幼祥的漫画作品。主要讲述的是宋朝时一座寺庙中的两个师傅以及两个徒弟,一面学武,一面挑战江湖的趣闻轶事。在1983年1月于《中国时报》开始连载,在1985年于日本讲谈社《Morning》月刊开始连载,在1984年《乌龙院》由龙卡通改编成动画长片以及真人版连续剧,在1988年《乌龙院》拍摄木偶版连续剧 。在2006年《活宝》获得国立编译馆优良漫画奖佳作。
国文科,台湾中等教育共同课程之一。在近年台湾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渐转变为“语文领域”。国文课程,采用国语授课,以教授中文古典及现代文学范文为核心,广义上则涵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及“国学概要”、“文法与修辞”、“应用文”、“文学欣赏”等选修课程。早期国文课本,由国立编译馆依课程标准统一编定,并交由台湾书店贩售,称为“部编本”、“统编本”;1999年后,台湾开放民间出版社编辑教科书,由国立编译馆聘请学者专家负责审议,称为“审定本”。
林添祯,台湾新北市万里区野柳里人,为救在野柳旅游而落海的大学生而殉身,立有铜像纪念,国立编译馆并将事迹写入国民小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