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编辑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官方全称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且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非营利自然生态保护机构,也是唯一在联合国大会拥有永久观察员席位的环保组织。1948年10月在法国枫丹白露成立,总部设于瑞士格朗,原名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1956年改为现用名,1990至2008年间又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
相关
瑟温卡斯水蛙是一种属于池蟾属的无尾目,该物种是玻利维亚的特有种,其分布在亚热带或热带湿润气候的山地森林、河流与淡水草沼。瑟温卡斯水蛙正受到栖息地破坏威胁,尽管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易危物种,但这一评估状态自2004年以来一直未更新,同时在2008年至2019年间,瑟温卡斯水蛙从未在野外被发现。2008年,一只名为罗密欧的瑟温卡斯水蛙被捕获并饲养于玻利维亚科恰班巴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水族馆中,但此后再无任何新个体被发现。在2019年,一支科考团队在玻利维亚发现云雾森林发现5只瑟温卡斯水蛙,两只为雌性,三只为雄性,其中一只雌性正处于繁育年龄。目前,处于繁育年龄雌性瑟温卡斯水蛙已被命名为朱丽叶,在经过健康检查后将与罗密欧进行配对。
无危物种又称低关注度物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物种保护现状分类之一,指现存的物种中被评估为不属于其他分类的物种。它们既不是濒危物种、也不是近危物种,这一类物种在其生存环境受威胁的程度较低。物种不能天然的被分配到"无危物种"类别,除非保护联盟已经对其种群状况进行了评估。也就是说,进入这一分类的前提是拥有足够的信息来根据其种群状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分析。很多常见的物种比如原鸽、夜鹭乃至智人自身都属于该类别。
破坏者螯虾,又可称为天空蓝魔虾,原产于澳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的螯虾。然而正确性是有些疑问,野生的破坏者螯虾族群依然还是很壮大,而且还扩张到水库和农田水坝中建立了新的栖息地。
长尾山鸠是鸠鸽科山鸠属的一种鸟,为印尼特有种,仅分布于布鲁岛的山地与低地树林中。本种与希兰岛的斯兰山鸠过去被认为是同种,后来因外观差异而被拆分为两种。本种以果实为食,繁殖季为10月至12月,数量约在2万至5万只之间,因族群数量稳定,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物种。
普通滨蟹,又名美娜斯滨蟹或三叶真蟹,是滨海带很普遍的蟹。它们原产于东北大西洋及波罗的海,但进占到相似环境的澳洲、南非、南美洲及北美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它们阔9厘米,吃多种软体动物、蠕虫及细小的甲壳类,对多种渔业潜藏影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濒危物种是指很可能会绝灭的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就列出了许多濒危物种,这些是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架构下,野生物种中第二严重的保护状况,仅次于12极危物种。
赤狐,又俗名火狐,是狐的一种。赤狐是最大和分布最广泛的狐属食肉目成员之一。赤狐分布在整个北半球,包括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北非部分地区。赤狐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物种。 随着人类的扩张,赤狐的分布范围也随之扩大,它曾被引入澳大利亚,但是在那里它被认为对当地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有害。鉴于赤狐对澳大利亚原生物种造成的干扰,它被列入了“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名单。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于1963年开始编制,是全球动物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此名录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编制及维护。
濒危物种是指很可能会绝灭的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就列出了许多濒危物种,这些是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架构下,野生物种中第二严重的保护状况,仅次于12极危物种。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常简称作《华盛顿公约》,是根据196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会员国会议通过的一项决议而起草的多边条约,旨在避免国际贸易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胁。1973年3月3日,公约文本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举行的会议上正式订立并开放签署,1975年7月1日起生效。为避免与《关贸总协定》产生冲突,公约在起草过程中特别咨询了关贸总协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