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禾路是香港新界沙田区的一条道路,为城门河西岸的主要公路,与东岸的大涌桥路相对。道路南起沙田大会堂,沿城门河下游,北至火炭渠一带,全长约1.5公里。道路因连接沥源及火炭而得名。道路的前身为部分的沙田绕道,连接大埔公路。
城门河东岸又称城河东,位于香港沙田区城门河东岸一带的地区,东北接马鞍山,东南与西贡区和黄大仙区接壤,西南与大围邻接,并与西岸的沙田市中心隔河相望。全区由数十个屋苑和乡村所组成,其中第一城为全区最大型的私人屋苑;地理环境上则从北边的亚公角到西边的秦石邨,并由西北边的城门河从低到高达至东南边九龙群山。区内人口约有175,832人,是全沙田人口第二多的区域。公元1573至1620年明代万历年间,原居深圳蔡屋围的蔡姓人家迁往小沥源,成为全区历史最悠久的村落。1898年6月9日,清朝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九龙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租借予英国,自此包含城河东在内的新界被编入英属香港的理民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城河东部分地方于香港保卫战期间曾作为醉酒湾防线中央的一部分抵抗日军侵略。1970年代,随着沙田新市镇的发展,城门河被人工延长,两岸被大幅填海造地,其东岸往后被统称为城河东。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回英国对香港的主权,包括城河东在内的沙田区及后被收归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沙田是香港沙田区的主要部分,位于新界的东部,涵盖火炭以南、大围以北的城门河两岸土地,原称沥源。沙田在1970年代曾进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原有沙田海南部如今仅剩用作人工排洪河道城门河,而沙田新市镇的主体部分则在填海地上发展,现时城门河以西前沙田墟一带已建成“沙田市中心”。
博雅山庄亦称渭滨城,位于香港沙田区大围城门河河畔,邻近美城苑,是一座休憩游乐公园场地。
锦龙桥是香港的一条跨河行车桥,属于香港1号干线一部分,位于新界沙田沙田第一城至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沙田分校一带,横跨源禾路、城门河中游及大涌桥路,为沙田路的一部分,建于1984年。西南旁为另一跨河行车桥翠榕桥。
大围村原名积存围,于明朝万历初年建围,是香港沙田区历史最悠久以及规模最大的围村。现时位于大围站附近城门河边,在积福街及积富街交界处。大围村是一条杂姓村,脍炙人口的新界九约竹枝词有“大围风景实如何,村里人居杂姓多”之语,住着十六姓:包括韦姓、陈姓、吴姓、杨姓、黄姓、李姓、许姓、郑姓、唐姓、袁姓、游姓、林姓、骆姓、谭姓、莫姓及蔡姓,以韦姓最多,成为村中大族,亦只有韦氏族人在围村内设有祠堂。大围村亦是沙田九约的乡村之一。在沙田新市镇开始发展,以及九广铁路大围站落成后,大围村的“大围”之名逐渐演变成包含城门河以南和狮子山隧道公路以西的整个沙田区南部的地区名称。
马鞍山线,是香港港铁过往一条连接新界沙田区大围站和乌溪沙站的通勤铁路,主要服务沙田新市镇城门河东和马鞍山,其中大围站是与东铁线交汇的换乘站,亦是马鞍山线中唯一的转车站。此线由九广铁路公司拥有,以“服务经营权”方式授予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营运。在路线图上,此路线采用棕色为代表颜色。
沙田市中心是香港新界沙田新市镇的中心及最繁忙的地方,通常是指大围以北,城门河以西,火炭渠以南的新市镇发展区,狭义的沙田市中心仅包括沙田乡事会路至狮子山隧道公路之间的商住混合发展区和休憩用地,而沙田乡事会路以北至火炭路之间的公营房屋区和社区设施在地理环境和道路系统与核心商业区同属一体,可被视为市中心的扩展部分,至于火炭路以北的学校和政府设施则一般被视为火炭的一部分。
沥源是香港新界区沙田的原称,名字的来源是城门河“清澈的河水”。明朝时亦有沥源堡及沥源洞之名。现时沥源通常指的是沥源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