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子 编辑
声子是晶体中晶体结构集体激发的准粒子,化学势为零,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是一种玻色子。声子本身并不具有物理动量,但是携带有动量





q



{\displaystyle \hbar \mathbf {q} }

,并具有能量




ω


{\displaystyle \hbar \omega }

。根据南部-戈德斯通定理,任何连续性整体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必然对应一个零质量的玻色子。声子就是平移对称性被晶格的点阵结构自发破缺以后对应的玻色子。声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是导致BCS超导的关键机制。
1
相关
在热力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德拜模型是由彼得·德拜在1912年提出的方法,用于估算声子对固体的比热的贡献。德拜模型把原子晶格的振动当作盒中的声子处理,而与此不同的爱因斯坦模型则将固体作为许多单独的、不相互作用的量子谐振子处理。德拜模型正确地预言了低温时固体的热容:与




T

3




{\displaystyle T^{3}}

成正比。与爱因斯坦模型一样,它在高温时也与杜隆-珀蒂定律相符合。但由于模型的简单假设,它在中间的温度不太准确。
速度过冲是指载流子从源极到汲极的通过时间小于发射一个声子时间的现象。因此其速度会超过饱和电子速率,会造成较快的场效应管切换。当减小闸极宽度来调升切换速度时,就是利用这类的特性。
范霍夫奇点,或范霍夫奇异点,指在晶体的态密度中出现的一类奇点。范霍夫奇点处的波矢通常和布里渊区的临界点有关。对于三维晶体,范霍夫奇点以扭折的形式出现。范霍夫奇点的概念最常见的应用是在光学的吸收光谱分析中。首位提出该奇点的是比利时物理学家莱昂·范霍夫,他于1953年发表的文章分析了在声子的状态密度中出现的奇点。
杜隆-珀蒂定律是物理学中描述晶体固体由于声子而具有的比热容的经典定律,由法国化学家皮埃尔·路易·杜隆和阿列克西·泰雷兹·珀蒂于1819年提出。
杜隆-珀蒂定律是物理学中描述晶体固体由于声子而具有的比热容的经典定律,由法国化学家皮埃尔·路易·杜隆和阿列克西·泰雷兹·珀蒂于1819年提出。
杜隆-珀蒂定律是物理学中描述晶体固体由于声子而具有的比热容的经典定律,由法国化学家皮埃尔·路易·杜隆和阿列克西·泰雷兹·珀蒂于1819年提出。
在热力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德拜模型是由彼得·德拜在1912年提出的方法,用于估算声子对固体的比热的贡献。德拜模型把原子晶格的振动当作盒中的声子处理,而与此不同的爱因斯坦模型则将固体作为许多单独的、不相互作用的量子谐振子处理。德拜模型正确地预言了低温时固体的热容:与




T

3




{\displaystyle T^{3}}

成正比。与爱因斯坦模型一样,它在高温时也与杜隆-珀蒂定律相符合。但由于模型的简单假设,它在中间的温度不太准确。
在热力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德拜模型是由彼得·德拜在1912年提出的方法,用于估算声子对固体的比热的贡献。德拜模型把原子晶格的振动当作盒中的声子处理,而与此不同的爱因斯坦模型则将固体作为许多单独的、不相互作用的量子谐振子处理。德拜模型正确地预言了低温时固体的热容:与




T

3




{\displaystyle T^{3}}

成正比。与爱因斯坦模型一样,它在高温时也与杜隆-珀蒂定律相符合。但由于模型的简单假设,它在中间的温度不太准确。
德拜函数是彼得·德拜于1912年估算声子对固体的比热的德拜模型时创立的函数,定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