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 编辑
超导现象是指材料在低于某一温度时,电阻变为零的现象,而这一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超导现象的特征是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
1
相关
金兹堡-朗道方程,或金兹堡-朗道理论,是由维塔利·金兹堡和列夫·朗道在1950年提出的一个描述超导现象的理论。早期的金兹堡-朗道方程只是一个唯象理论的数学模型,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第一类超导体。1957年,苏联物理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基于金兹堡-朗道理论提出了第二类超导体的概念。1959年,列夫·戈尔科夫结合BCS理论,从微观角度严格证明了金兹堡-朗道理论是BCS理论的一种极限情况。为了表彰金兹堡和阿布里科索夫对超导理论的贡献,他们与研究超流理论的安东尼·莱格特共同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磁体是一种电磁铁,它由超导导线构成,能产生令人生畏的巨大磁场。由于超导导线没有电阻,因此维持磁场并不会消耗能量。超导磁体被用于核磁共振成像、质谱仪以及粒子加速器。
铍化锂 是一系列假想的金属互化物 ,由锂 和铍 组成。它们可能具有 LiBe、 LiBe2、Li2Be、 LiBe3、 Li3Be、Li2Be3、Li3Be2、LiBe4 和 Li4Be。 计算化学表示这些化合物中有一些可以在非常高的压力和低温下超导
约翰·巴丁,美国物理学家,因发明晶体管及其相关效应;超导的BCS理论分别在1956年、1972年2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声子是晶体中晶体结构集体激发的准粒子,化学势为零,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是一种玻色子。声子本身并不具有物理动量,但是携带有动量





q



{\displaystyle \hbar \mathbf {q} }

,并具有能量




ω


{\displaystyle \hbar \omega }

。根据南部-戈德斯通定理,任何连续性整体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必然对应一个零质量的玻色子。声子就是平移对称性被晶格的点阵结构自发破缺以后对应的玻色子。声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是导致BCS超导的关键机制。
利特尔-帕克斯效应,或利特尔-帕克斯实验,是由威廉·A·利特尔和罗兰·D·帕克斯于1962年完成的一个超导实验。在实验中,超导空心薄壳圆柱体被置于不同强度的磁场中。利特尔和帕克斯观测到空心圆柱体的电阻随磁场强度变化而振荡。利特尔-帕克斯实验说明了BCS理论中库柏对假设的重要性,而且验证了类磁通的量子化。
合肥托卡马克7号是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通过国际合作制造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该装置是既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HT-6B、HT-6M、MPTX、磁镜等一批核聚变研究实验装置之后,于1994年与俄罗斯合作研发的一个可产生长脉冲高温等离子体的中型核聚变研究装置。HT-7超导托卡马克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对国内外全面开放的、在国际上拥有稳态高参数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能力的两大实验平台之一。
吴茂昆,台湾花莲县玉里镇人,超导物理学家、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民主进步党籍政治人物,曾任国立东华大学校长、行政院国科会主委、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华民国教育部长,因其突破性的高温超导体研究,曾获得中华民国总统科学奖、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杰出贡献奖和马蒂亚斯奖,也同时被政界人士戏称为“最短命的教育部长”。
声子是晶体中晶体结构集体激发的准粒子,化学势为零,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是一种玻色子。声子本身并不具有物理动量,但是携带有动量





q



{\displaystyle \hbar \mathbf {q} }

,并具有能量




ω


{\displaystyle \hbar \omega }

。根据南部-戈德斯通定理,任何连续性整体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必然对应一个零质量的玻色子。声子就是平移对称性被晶格的点阵结构自发破缺以后对应的玻色子。声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是导致BCS超导的关键机制。
在电子学领域中,快速单通量量子是一种使用超导设备的数码产品,也称约瑟夫森效应, 用来处理数字信号。在RSFQ逻辑中,信息以磁通量量子的形式存储,并以单通量量子电压脉冲的形式传递。RSFQ是超导或SFQ逻辑的一个家族。其他家族包括Reciprocal Quantum Logic 、ERSFQ——不使用偏置电阻等元件的节能RSFQ版本。约瑟夫效应是RSFQ电子的有源元件,就像晶体管是半导体电子中的有源元件一样。RSFQ是一种经典数学而非量子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