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眼 编辑
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主要在昆虫甲壳亚门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同样结构的器官亦有在双壳纲身上出现。构成复眼的小眼数目视乎物种而定,从数个到数以千计都有可能。复眼的优点是能够为动物极其广阔的眼界,并可以有效的计算自身与所观察物体的方位、距离,从而有利于复眼类昆虫作出更快速的判断和反应;在某些例子中,昆虫的复眼甚至能够分辨光的偏振。在昆虫中,复眼还占了整个头部不少的面积。复眼的分辨率受到像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其影像分辨率比人类的眼睛低。但其时间分辨率比人的要高10倍。人的眼睛每秒能分辨24幅图画。而昆虫的复眼则可达240左右。复眼的视野比较大
1
相关
天蛾科是鳞翅目的一科,科名取自希腊语“Sphinx”,即希腊神话中的怪物“斯芬克斯”。
天蛾科下辖200多个属,约1,450个品种。本科物种大多数于热带生活,但其每一个地区都有其踪影。本科昆虫主要特征是前翅狭长,后翅呈短三角形,复眼大,胸部粗壮,腹部末端尖及呈流线型,触角端部细而弯曲。体型中等到大,所以可作快速及持续的飞行,最长可达每小时40到50公里。
豆娘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属于蜻蛉目均翅亚目 。它们的身体细长,复眼发达生于头两侧,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同属蜻蛉目,与蜻蜓不同点在于豆娘的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蜻蜓的前后翅大小、形状相异。
短尾幽蟌为幽蟌科尾溪蟌属下的一种。普遍分布于低海拔山区,但数量较短腹幽蟌少,常见于清澈溪流或上游活动。体长40-48Mm,雄虫复眼为黑色,合胸呈黑色具蓝色的粉末,未成熟的雄虫近似雌虫,合胸侧视具黑、黄相间条纹,成熟的个体为蓝灰色不具斑纹,腹部为黑色,末端呈白色,雌虫较小,合胸侧视具黑、黄斑纹无粉末分布,腹部较粗,末端无白色分布。
蜻蛉目的昆虫主要包括蜻蜓和豆娘,又名丁蛵、虰蛵。这些昆虫有着硕大的复眼、两对强而有力的透明翅膀, 与及修长的腹部。
缺翅目为昆虫纲的一目,现仅存一科一属,通称缺翅虫、绝翅虫,为一类古老而稀有的昆虫。体形微小,体长不超过3毫米,有翅型的翅展为7毫米左右。身体扁平,口器为咀嚼式,触角9节,呈念珠状。有翅型具有复眼和3个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和复眼。变态类型为半变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群居于阴暗潮湿的地带,以菌类和小动物为食。中国仅发现三种——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和海南缺翅虫。
猿面天蛾是鳞翅目天蛾科的一种,成虫翅长48毫米,体长55毫米。头部黄褐色,复眼较大,黑色。胸部肩板赭黄色,胸部背面白色间杂有灰色毛,下方有弯月形眉纹及由黑蓝色相间的色斑组成的猿面形图案。腹部棕褐色,背线及各体节间有赭色细纹,各细纹间形成灰白色近方形斑。前翅白色,各横线棕褐色,呈波浪状。后翅棕黄色,后缘黄赫色,后角近白色。
豆娘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属于蜻蛉目均翅亚目 。它们的身体细长,复眼发达生于头两侧,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同属蜻蛉目,与蜻蜓不同点在于豆娘的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蜻蜓的前后翅大小、形状相异。
绍德春蜓分布于低海拔山区的溪流,也常出现在林道,数量多且分布广。体长52-57Mm,雄虫复眼呈绿色,合胸呈黑色,背方有2条黄色纵纹,下方左右各有一枚黄色斑点,侧视有3条黄色斜带,腹部为黑色,腹背第7节基部有一枚较大的黄斑,雌虫腹部较粗,第7节黄斑较小,以点水式产卵。
缺翅目为昆虫纲的一目,现仅存一科一属,通称缺翅虫、绝翅虫,为一类古老而稀有的昆虫。体形微小,体长不超过3毫米,有翅型的翅展为7毫米左右。身体扁平,口器为咀嚼式,触角9节,呈念珠状。有翅型具有复眼和3个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和复眼。变态类型为半变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群居于阴暗潮湿的地带,以菌类和小动物为食。中国仅发现三种——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和海南缺翅虫。
缺翅目为昆虫纲的一目,现仅存一科一属,通称缺翅虫、绝翅虫,为一类古老而稀有的昆虫。体形微小,体长不超过3毫米,有翅型的翅展为7毫米左右。身体扁平,口器为咀嚼式,触角9节,呈念珠状。有翅型具有复眼和3个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和复眼。变态类型为半变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群居于阴暗潮湿的地带,以菌类和小动物为食。中国仅发现三种——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和海南缺翅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