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长 编辑
外交部长或外交长官,简称外长,一般用在共和制的政府中,而君主制国家的外长有时会称为外相或外务大臣等。通常是一个政府或内阁中非常重要的职位,负责一个主权国家外交政策外交关系
1
相关
拉多斯瓦夫·托马什·西科尔斯基,出生于波兰比得哥什,是波兰政治家和记者,现任波兰共和国外交部长
彼得·亚诺什,匈牙利政治人物,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国民议会,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弗朗西斯科·费尔南德斯·奥多涅斯是西班牙人政治家、外交家。1985年至1992年在费利佩·冈萨雷斯领导的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内阁中出任外交部长
阿马杜·卡里姆·盖伊是来自圣路易的一位医生和政治家。并于1968至1972年间担任塞内加尔外交部长
索玛纳哈利·马雷阿·克里希纳通常被称为“克里希那”,印度政治家。现任印度外交部长。2009年以来,克里希那担任印度议会联邦院在卡纳塔克邦的议员,同时从1999年到2004年他还是是卡纳塔克邦首席部长,从2004年到2008年,他是马哈拉施特拉邦总督。
曼苏尔·哈立德·穆罕默德·阿卜杜勒·马吉德,苏丹政治人物,前外交部长
斯特凡·奥尔绍夫斯基,波兰政治人物。前外交部长,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波罗的海公约,1934年9月12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3国所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该约缔结为其进行外交等方面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等由原俄罗斯帝国中获得独立的相关国家之间便开始为建立防御联合而进行外交努力。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形成大波罗的海国家同盟之构想伴随谈判未果而告终。1923年,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两国达成双边防御协定。1934年,立陶宛被成功允许加入该组织并于日内瓦签订有效期10年的《谅解与合作条约》。规定:3国一方受攻击时,其他两国应给予援助;每半年进行一次外交部长会议,以协调外交政策并开展活动;3国在外交与政治方面相互支持。不论任何国际会议,3国均合派一名代表参加。1936年拉脱维亚代表3国当选国际联盟非常任理事国,从而促进了3国在文化、经济与外交方面的广泛合作,但其防御性未得以发挥。1940年,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被强行并入苏联,成为其苏联加盟共和国而丧失独立。
瓦利德·莫希·埃迪内·穆阿利姆,叙利亚外交官,外交部长
爱德华·布瓦纳利,马拉维政治人物。布瓦纳利自1994年至1996年担任马拉维外交部长。布瓦纳利于1998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