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亚战争 编辑
大东亚战争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的战争总称。其目的是为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解放受英国美国荷兰殖民的东亚人民及殖民地。这个名称是在1941年12月12日确定的,其意义为“为大东亚新秩序建设而进行的战争”。这一词在日本战败后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视为“战时用语”而禁止使用,如今日本多使用“太平洋战争”和“十五年战争”两词来表示这一时期日本对美英,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发动的战争。而在中韩两国,“大东亚战争”一词也是因对侵略战争带有美化色彩,而被人排斥。
8
相关
大东亚共荣圈,或大东亚新秩序,理论基础之一为大日本帝国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亚细亚主义。其覆盖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区,主张在日本的带领下“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独立”、“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之政治联合体,实质上成为日本进行大东亚战争,扩张帝国主义的依据。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结束二战后,大东亚共荣圈也随之解体。
大东亚共荣圈,或大东亚新秩序,理论基础之一为大日本帝国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亚细亚主义。其覆盖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区,主张在日本的带领下“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独立”、“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之政治联合体,实质上成为日本进行大东亚战争,扩张帝国主义的依据。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结束二战后,大东亚共荣圈也随之解体。
美国驻福州领事馆为美国设在福州市的外交代表机构,始建于1854年,大东亚战争期间被日军接管,至今处于闭馆状态。
东南亚武装抗日介绍大日本帝国于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以发动其大东亚战争起,迄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东南亚各地武装抗击日军的经过。
大东亚决战之歌》是一首作于1941年的日本军歌,由伊藤丰太作词、日本海军军乐队作曲。1941年12月9日,在日军奇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报纸《每日新闻》开始有奖征集《兴国决战之歌》的歌词,奖金为1000日元。在12月13日之前的截稿期前,最终收集了25000多个参赛作品。由于战争名称在12日被确定为“大东亚战争”,因此,歌曲的名字也更改为《大东亚决战之歌》。15日,在日本古伦美亚公司工作的伊藤丰太的参赛作品被宣布为获奖者。19日,日本海军军乐队为其创作的乐谱公布。在歌曲中,太平洋战争被形容为一场“圣战”,旨在颠覆美国和英国对东亚的百年入侵之野心。这个意象此后重复出现在无数日本军歌中。
黄衍辉:生平不详,据前辈诗人林精镠说:黄君曾于1940年左右慕名至盐分地带访王登山,而林先生于佳里设宴款待他,黄君为台湾中部人,时年约二十五至二十七岁,自“大东亚战争”发生之后,即失去连络,黄氏的诗作颇多,均发表于《台湾新闻》文艺栏。
邻组是日本一个以近代五人组为原型,约十户人为单位所组成的邻里互助团体,也作为日本的大后方支援了大东亚战争
《天皇》是一部2012年由美国和日本的制片公司联合制作的电影;由彼得·韦柏导演,马修·福克斯、汤米·李·琼斯主演。剧情探讨昭和天皇于日本大东亚战争、日本投降等关键决策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应负的战争责任。
大东亚共荣圈,或大东亚新秩序,理论基础之一为大日本帝国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亚细亚主义。其覆盖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区,主张在日本的带领下“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独立”、“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之政治联合体,实质上成为日本进行大东亚战争,扩张帝国主义的依据。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结束二战后,大东亚共荣圈也随之解体。
大东亚共荣圈,或大东亚新秩序,理论基础之一为大日本帝国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亚细亚主义。其覆盖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区,主张在日本的带领下“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独立”、“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之政治联合体,实质上成为日本进行大东亚战争,扩张帝国主义的依据。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结束二战后,大东亚共荣圈也随之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