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 编辑
太学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弟子员,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序》:“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西汉始称太学学生为弟子员,基本上是属于国家培训的重要学生,弟子员跟着自己的教师学习,故称博士弟子员。博士弟子员可随博士同住,成绩优秀者可授官职。
安颢,字而敬,常州府金匮县人,太学出身,清朝官员。曾任河南归德府通判,加同知衔,在任候补直隶州知州。
刘杳的祖父是刘宋冀州刺史刘乘民,父亲则是南齐东阳太守刘闻慰,刘杳年幼时曾被隐士明僧绍相看,明僧绍摸着他说:“这孩子是千里马啊。”到他十三岁时父亲逝世,一哭泣就会感动路人。南梁天监初年,他任职太学、宣惠将军豫章王萧综的行参军。他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沈约、任昉等人若遗忘书本内容,都会访问他;曾和沈约谈及宗庙酒器与何承天《纂文》内容,刘杳都能正确回答。沈约郊居大宅兴建新楼阁,他为此诗写下赞诗二首,并撰写文章交给沈约,沈约立即命人将赞诗写在墙壁,证明他是如此获得沈约欣赏。刘杳与任昉、周舍谈天,二人多次问他不同事物的来历,他也一一讲到出处,让王僧孺惊叹;范岫撰写《字书音训》,又访问他,他的博学和记忆力从这些事都能看出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的短篇话本小说,收录在小说集《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了京城名妓杜十娘与捐粟入监的太学李甲两相倾心共谋百年之好,在与鸨母周旋一番后跳出火坑,随李甲归乡,而李甲却于途中以千金之资将十娘转卖于新安盐商之子孙富,最终杜十娘怒沉百宝,痛斥李甲,投河自尽的故事。这篇小说后来被多次改编为话本以及多种剧本、电影等。
正始石经刻于正始二年是用隶书、小篆及古文三种字体刻写的《尚书》及《春秋经》石碑。原来立于洛阳太学,后来经过多次搬迁,现时遗址在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
范雩,表字伯达,苏州吴县人。北宋宋徽宗赵佶宣和六年进士。南宋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除去秘书省校对职务,转为校书郎兼任玉牒所检讨官及秘书郎。两年后,即十三年六月退休。祖父范泽,父为范师尹,范雩妻子蔡氏是北宋书法家蔡襄孙女,蔡旻女。其子范成大为南宋处州知州,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雩著有《禹稷颜回同道论》,其老师读完之后认为是奇作,在太学上很有名,当时学者都会作为模范。
安颐,字则久,江苏无锡人,太学出身,历任山西太原府同知、泽州府同知、太原府知府,官至山西雁平道兵备道加三级。著有《晋政辑要》。
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今字石经”,是刻于东汉熹平四年的石经,它是官方校定儒家“七经”的刻石,由蔡邕、颍川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䃅等人书写,光和六年告成,立于洛阳城南太学门外,并列相接,共刻《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种儒家经典。
弟子员,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序》:“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西汉始称太学学生为弟子员,基本上是属于国家培训的重要学生,弟子员跟着自己的教师学习,故称博士弟子员。博士弟子员可随博士同住,成绩优秀者可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