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正法,是清朝的特殊死刑制度,在太平天国战争后大规模推行。清代高度中央集权,各地方死刑案件司法终裁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由于政府尊重人命,一般需要先将死刑案件交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后由皇帝批准方可执行。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地方匪盗数不胜数,死刑案件与日俱增,死刑复核制度不仅迁延日久,而且耗费清政府大量资源用于押运犯人,因此清廷允许地方长官不必拘泥成例,可以以“就地正法”的名义快速镇压民变,从而有利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随着清末局势日渐稳定,朝廷与封疆大吏之间就“就地正法”存废长期冲突,并一直持续至宣统退位。
宝公祠又名敦素堂,是中国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的众多祠堂建筑之一。宝公祠位于许溪下游,是查济村最大的一座祠堂建筑。它建于明代洪熙年间,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被毁。清同治年间重建。
马会春,男,满族,顺天府宝坻县人,咸丰六年武甲科榜眼,1839年出生于直隶省顺天府宝坻县小兰各庄。曾作为清军参与太平天国战争。
紫阳书院是一所著名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为主旨。徽州紫阳书院是最早的一所,创建于南宋淳祐六年。最初在南门外紫阳山。明初在歙县县学旁重建。正德十四年又重建紫阳山书院,此后歙县同时并存两个紫阳书院。清康熙、乾隆帝分别御题“学达性天”、“道脉薪传”匾额。姚鼐曾前来讲学。乾隆五十五年,曹文埴、鲍志道等于县学后朱文公祠建“古紫阳书院”。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紫阳书院毁于兵火,战后重修。1907年以后改办学堂。现存朱子殿、下马碑、泮水桥、文公泉。今安徽省歙县中学后门有“古紫阳书院”碑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