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 编辑
奏疏、章表,是东亚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后发还原奏人。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表”。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
明朝分题、奏、表、讲章、书状、文册、揭帖、制对、露布与译。 揭帖经“缄封”则称为密揭,因不经内阁《实录》并不记载这些密揭内容。密疏早在汉代就有,密揭则在明初与内阁制度一起形成 。密揭格式上类揭帖,形式上又像密疏,在明万历朝得到很大的应用。
明朝初年,形成密折制度。清朝康熙帝新增奏折,也称“折子”,即密奏文书,可以由原奏人直达皇帝,无需经过层层官僚关卡。
1
相关
石渠议奏是中国西汉的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在石渠阁召集的讲论五经同异的学术会议石渠阁会议的奏疏辑成之总称。据《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载,所辑议奏共有一百六十五篇,今皆佚。唐朝杜佑《通典》中保存了其中若干片断。
青词又称绿章、青辞、绿素,是道教举行醮典时,献给天帝的奏疏祝文。一般为骈文,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
《明经世文编》原名《皇明经世文编》,专辑明代以来奏疏有关国事者。由陈子龙、徐孚远、宋征壁等选辑,崇祯十一年定稿,凡五百卷,补遗四卷。
准奏,是古时指称中国皇帝核准官僚的请愿或陈情、要求等。通常,若一个大臣的请愿被皇帝准奏,那么皇帝便会使用红色的墨水在奏疏上面批示,或盖上玺。此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东周列国志》第5回,使其逐渐被普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