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 编辑
官吏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的官僚,一般由吏部统一掌控其升迁、任免、考核。现代也时称公务员为官吏。
2
相关
大夫是传统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社会对具有一定声望和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基础。士大夫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上层社会文化、艺术等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中国将人分为贵族和平民,平民又分“士”、“农”、“工”和“商”四种。
“士人”,则是对读书人的统称。既包括贵族中的读书人,也包括没有官衔的平民士人。士人属于“劳心者”。孟子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映了这些地区传统社会对“士人”身份的推崇。
林维源,字时甫,号冏卿,台湾新北市板桥区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白石堡吉上社,板桥林家的族长,生父林国华,养父林国芳。是一位富商、绅士、官吏。曾任太仆寺卿、帮办台湾抚垦大臣等职。林维源与其兄林维让属板桥林家第四代,将林家声势推上最高峰,板桥区林本源园邸也多在其手中完成。清朝马关条约割台于日本后,迁居于闽南厦门至卒。
刹帝利,瓦尔那之一,是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除神权之外一切权力。刹帝利也有高下之分。可分成切特利与刹库里,前者人数多,地位低;后者人数少,地位高。
靖康之祸,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之变、靖康之乱、靖康之难,是指公元1125年-1127年,来自北方的女真族攻陷北宋首都汴梁,掳走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赵宋皇族、后宫、官吏及逾十万首都平民的重大战争及灾难。城破于宋钦宗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因而得名。
地下人是日本的一种贵族。在日语中,有时简称为地下。初指未得升殿之诏书的官吏,然而后来,同样不得升殿的武士或庶民,也以此称呼指代。明治以后,只要不是原公家之族,侯爵和伯爵等华族也一并称为地下人。
文官是不具军人身份的官吏之统称。因此负责政治以及行政事务的官员称之为文官,相对词为武官。
士大夫是传统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社会对具有一定声望和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基础。士大夫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上层社会文化、艺术等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中国将人分为贵族和平民,平民又分“士”、“农”、“工”和“商”四种。
“士人”,则是对读书人的统称。既包括贵族中的读书人,也包括没有官衔的平民士人。士人属于“劳心者”。孟子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映了这些地区传统社会对“士人”身份的推崇。
执达主任,是一种为法庭服务,负责执行及传达法官裁决的官吏、职员。在香港相关的职业称谓为执达主任和助理执达主任,隶属于执达事务组。在澳门,对应的职位则为司法文员。主要工作为按照法院、审裁处或诉讼人士的要求送达传票以及其他重要的法律文件,以及促使有关人士完全遵从及履行法院或审裁处的判决及命令。工作例子如强制收回物业、没收货物、执行拘捕令等。执达吏一般会在工作期间执行法庭命令。
酷吏,是中国古代对使用严刑峻法的官吏的称呼。其中包括严格执法的正直官员,也包括利用酷刑草菅人命的官吏。《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金史》有酷吏列传。
鹅湖之会,是中国宋朝时的一场程朱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学术辩论,由吕祖谦主持。辩论方为:程朱理学派朱熹,对抗心学派的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地点在鹅湖山,邻近郡县官吏、学者百人列席观会。双方连三日激辩,陆九渊质问朱熹“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顿悟即明心见性。陆朱两方各持己见,陆九渊略占上风,朱熹不满而离去,但未明定胜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