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服 编辑
官服是指汉字文化圈包括中国唐朝以后、朝鲜半岛朝鲜王朝至大韩帝国时代、越南后黎朝至阮朝、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官员所穿的服饰,分为朝服公服、补服等。是汉服系服装常见款式之一。公服为圆领、右衽,用云锦、绫绢制作。朝服上朝时所穿的服装。补服缀有补子,为官员日常办公所穿。官服的一种。常见为圆领袍,前后缀上补子,也有少数是交领,配銙带。
1
相关
朝服或称朝衣、具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服,后来传至朝鲜、越南、日本、琉球。其制度形成于汉末,通常由皇帝与大臣在朝会之时穿着,即皇帝“视朝之服”及百官“朝飨之服”,有时也包括后妃、命妇、女官朝参之特定服装。按朝会的大小、及时间不同,对朝服着装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唐代春节、冬至等重大朝会时,朝服必须整洁而饰物俱全。退朝之后在一般的场合则不应穿着朝服。此外,朝服也可在重大典礼之时穿着。。
释褐试又称关试,是中国隋代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种。“释褐”的“褐”是指平民穿的粗布衣服,“释褐”即褪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释褐”又称“解褐”;因常在春季举行,由礼部关吏部,又称“春关”。唐代士子通过礼部明经、进士等科举举拔,仅取得任官的资格,还需经过吏部所举办的铨选试,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顺利通过后由尚书旨授,给予“告书”,有些人未能通过吏部铨选试释褐授官,甚至有出身廿年而未获录用者。
如韩愈则三次铨选试均未通过,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未成,最终离开长安至河南宣武军节度使董晋麾下担任幕僚,后经董晋推荐,方以秘书省校书郎出仕。
补服是中国明代、清代两代、朝鲜半岛朝鲜王朝至大韩帝国时代、越南后黎朝至阮朝、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时期官服的一种。常见为圆领袍,前后缀上补子,也有少数是交领,配銙带。最初缀有补子的官常服并没有特别名称,只是称为官常服,清朝时才有了补服这名称,沿用至今。
朝服或称朝衣、具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服,后来传至朝鲜、越南、日本、琉球。其制度形成于汉末,通常由皇帝与大臣在朝会之时穿着,即皇帝“视朝之服”及百官“朝飨之服”,有时也包括后妃、命妇、女官朝参之特定服装。按朝会的大小、及时间不同,对朝服着装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唐代春节、冬至等重大朝会时,朝服必须整洁而饰物俱全。退朝之后在一般的场合则不应穿着朝服。此外,朝服也可在重大典礼之时穿着。。
朝服或称朝衣、具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服,后来传至朝鲜、越南、日本、琉球。其制度形成于汉末,通常由皇帝与大臣在朝会之时穿着,即皇帝“视朝之服”及百官“朝飨之服”,有时也包括后妃、命妇、女官朝参之特定服装。按朝会的大小、及时间不同,对朝服着装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唐代春节、冬至等重大朝会时,朝服必须整洁而饰物俱全。退朝之后在一般的场合则不应穿着朝服。此外,朝服也可在重大典礼之时穿着。。
释褐试又称关试,是中国隋代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种。“释褐”的“褐”是指平民穿的粗布衣服,“释褐”即褪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释褐”又称“解褐”;因常在春季举行,由礼部关吏部,又称“春关”。唐代士子通过礼部明经、进士等科举举拔,仅取得任官的资格,还需经过吏部所举办的铨选试,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顺利通过后由尚书旨授,给予“告书”,有些人未能通过吏部铨选试释褐授官,甚至有出身廿年而未获录用者。
如韩愈则三次铨选试均未通过,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未成,最终离开长安至河南宣武军节度使董晋麾下担任幕僚,后经董晋推荐,方以秘书省校书郎出仕。
公服即“公事之服”,是汉字文化圈古代官员官服的一种,圆领、右衽,用丝绸制作。依品秩用不同颜色。宫廷乐舞中舞生也会穿着公服。颜色等差则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