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相声 编辑
对口相声,粤语亦俗称为唱双簧,是中华文化相声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对口相声中,一个人为甲方,称作“逗哏”的,另一人为乙方,称作“捧哏”的。
1
相关
开粥厂》是一著名的传统对口相声段子,又名《三节会》,张寿臣演出时曾用名《乐善好施》。甲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种种“善行”,开设全年施舍的粥厂,向穷人提供炸酱面、炖牛肉、大饼、饺子等各种物品,又引用似是而非的“圣贤语录”支持自己的说法。特别是在端午、中秋、春节三个重要节日要大开善门,用贯口的形式报出施舍之物的清单,滔滔不绝。但这一切不过是主观臆想,因为还没有发财。作品勾画出小市民虚荣浮夸、觊觎富豪生活而自吹自擂的可悲心态。该作品表演难度较大,大段贯口需快而不乱,字字真切,还要用抑扬顿挫的声韵表现出洋洋自得的陶醉感,给听者以痴人说梦的印象。背诵完毕,也就是从梦境跌回现实之时。作品内涵深厚,形象丰满,语吻夸饰,技巧高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相声艺术珍品。李德铴、张德泉,张寿臣、陶湘如,马三立、张庆森等多人表演。20世纪70年代后期,马三立、王凤山也经常演出,并于“三节”外另加一段“腊月初八”。
吃元宵》是一著名的传统对口相声,又名《孔丘骗食》、《周游列国》。内容为孔子周游列国,与子路、颜回在陈蔡绝粮,见到卖元宵的明码标价“一文钱一个”,孔子改“一”字为“十”字,吃完十个元宵喝净元宵汤后只给了一文钱,店主这才看见更改后的标价,只得自认倒霉,而孔子不依不饶,说这还是自己笔下留情,若不然,“十字头上添一撇儿,我吃一千!”作品表达的是市民阶层的小聪明,因此赋予了孔子这一儒学正统人物以某些特性,如钻营算计、占小便宜、得理不饶人等,形成巨大反差。张杰尧、陈子贞、广阔泉、马三立、常宝堃、刘宝瑞等多人表演。
群口相声是中国传统艺术相声的一种表现形式,相比单口相声和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使用多于两位相声演员并说出笑料。
十点钟开始》是一著名的对口相声,又名《今晚九点钟开始》、《今晚七点钟开始》,何迟创作。一个光说不干的空想家信口开河、夸夸其谈,信誓旦旦地要从今晚七点钟开始努力,先是妄想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科学家,而后又变成军事家,最后又改为文学艺术家,每次改变决心时都会立下“要是不能实现这个理想,我就不是祖国的好儿女啦,我就不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的豪言壮语,而每次誓言过后又会发出“你看我行吗”的疑问,令旁观者心生厌恶却又无可奈何。结果时间已逝,只好将今晚七点钟开始的计划无限期推迟。作品塑造了一个口若悬河、胸无点墨、口是心非的空想家形象,是许多人常有的富于幻想又缺乏实干精神的生动写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登台的时间更改曲目名称,如刘宝瑞一般在晚上九点钟左右上台,所以他表演的版本就叫《今晚九点钟开始》。发表于《北京文艺》1956年第7期。马三立、张庆森,刘宝瑞、郭全宝表演。
八扇屏》,春典又名《张扇儿》,是一传统对口相声。旧社会官宦人家摆设的屏风多为八扇,屏风上或画历史典故或画历史人物,因此该作品取名《八扇屏》。该作品是展现贯口功底的名段。一段贯口讲述一位或几位古人的生平事迹。最初有八段贯口,即“苦人”、“浑人”、“小孩子”、“莽撞人”、“乡下人”、“江湖人”、“骂死人”、“扁毛畜生”。后来经过历代相声艺人演绎,又出现了“渔人”、“愚人”、“畜类”、“忠厚人”、“哮天犬”、“不是人”、“各别另样”等贯口趟子。作品自问世以来久演不衰,是相声艺人必会、必演之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