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中华民国政府以复兴中华文化为目的而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为了维护传统中华文化,发扬革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之文化大革命运动分庭抗礼,以显示中华民国为正统中华文化之代表。1966年11月,孙科、王云五、陈立夫、陈启天、孔德成、张知本等1,500人联名给行政院写信,建议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要求规定每年11月12日国父孙中山诞辰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1967年7月28日,台湾各界举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发起大会,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任会长,运动即在台湾和海外推行。
中国人,现在主要以国籍概念界定,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此外,以文化与地理概念界定,是指长时间居住于中国地理大区并与中华文化有紧密联系的人;以国族概念来界定,是指属于中华民族的人,也称华人。
少林寺,是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的一座佛寺,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距今1500余年,是汉传佛教的禅宗,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有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少林寺在文化意义上早已超脱佛寺建筑艺术本身,以少林功夫的武学国粹为代表,涵盖禅、念力、艺术、医学的少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和瑰宝。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少林寺在中国对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少林文化远播四海、广植福田,少林弟子遍布五洲,少林寺以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吸引着海内外大批民众及名流、政要、高僧、佛友等各阶层人士前来观光、拜访、朝圣、交流。
去中国化,另一带种族歧视性说法为“脱支”,是指曾经受中国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排除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以建立“本地独特自主的国族认同”的一种运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结合,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政治运动,其思想根源是毛泽东于1930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该词最早于1938年10月由毛泽东在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比如,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卡尔·马克思未曾提出过的一种阶级斗争方式。在1978年12月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中国模式”相关联。很多中国大学的政治教材称,“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4年,中共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北京大学因而开始自2015年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试图将中国呈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2021年11月,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去台湾化,是近代台湾使用的政治术语。1945年起,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接管台湾,其后因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华民国首都自南京市迁至台湾省台北市,而后因联合国2758号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被广泛承认代表中国,中华民国转而建立对台湾的认同意识。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部分机构网站上,在前任民主进步党的陈水扁政府执行台湾正名运动下,加注“中华民国”。2008至2016年,中国国民党的马英九政府执政期间,改回原先的“中华民国”,且将扁政府去中国化的行为多数取消,其后又主导台湾高中课程纲要微调案,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建构台湾历史,教育部则认为修改课纲是为了符合史实、回归中华民国宪法原则。
在中华文化信仰中,上帝是中国君主所祭拜的至上神,又称为天帝、皇天上帝或昊天上帝,民间俗称为上天、老天、老天爷、天主、天公、天公伯。对昊天上帝的信仰,源自古代中国对于天空,以及北极星的崇拜。以天广大,称昊天。远望青色,称苍天。人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另一方面,以北辰之星,众星环绕,最为尊贵,紫微垣就位于北辰之中枢,为上帝居所。
戏曲是指中华文化的传统戏剧。“戏曲”一词始见于《水云村稿》中〈词人吴云章传〉,指南宋流行于民间的永嘉戏曲,是南戏戏文发展之滥觞。在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里,发掘出来的“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记录戏曲演出活动形象的文物。尔后,“戏曲”之名迭有变迁,以“戏曲”指称“中国传统戏剧”,须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问世,本书以“戏曲”为名,首度将中国传统戏剧推上近代学术之林,“戏曲”乃成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专称。
《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是1950年时,由中华民国教育部所颁布的国家教育纲领。其中在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便沿用了1929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其中该方针强调中华民国教育之推动必须依照三民主义的精神,进而促使得国家和社会得以获得发展。之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的概念并未因为1947年12月《中华民国宪法》的施行而被废止,同时宪法第158条所提到的教育文化目标也没有实际取代《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在这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希望能够消除有关台湾日治时期的教育影响,并且主力推动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教育政策。而中华民国政府撤迁台湾后便颁布《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和一系列法令,期望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大力灌输反共抗俄与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并实施发禁等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措施。
中国传统绘画,又称丹青,在中国又称国画,泛指中华文化的传统绘画艺术,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狭义的国画指青绿设色画水墨画,而广义的国画则是中国传统风格的壁画、锦画、刺绣、重彩、水墨画、石刻乃至年画和陶瓷器上的绘画等的艺术,也包括近代的中国油画和水彩画等。
国画历史悠久,在东周墓葬中出土过最早的帛画作《龙凤仕女图》,传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朝摹本。在五代十国以后中国文人艺术家得到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宋代以前绘图在绢帛上,材料昂贵,因此国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等,直至宋元两代后,纸材改良,推广与士大夫文人画兴起等,让国画题材技法多元。明代绘画推广到大众,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风俗画因此产生。清末,绘画材料多元,朝多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