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大臣,又称“封疆大吏”,指中国明、清时期执掌地方最高军政权力的官员,乃朝廷要员。中国自秦代以来确立中央集权制后,历代执掌地方最高军政大权的官职包括秦代的郡守、汉代隋代两代与初唐的太守、州牧或刺史、三国和晋代的都督、北周的总管、隋代的行台尚书省、唐代的都督、都护和节度使、宋代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和掌军权的安抚使。辽国的都总管、处置使和转运使、西夏的都统、金国的诸京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元代的行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等职衔,这些职衔所存在的朝代虽未有针对这些职务比喻为封疆大吏的说法,但这些职务皆有封疆大吏之实,为封疆大臣发展演变的历史沿革。直至明代一般被称为“封疆”之职位有都指挥使、按察使以及布政使,而延至清代,除了通常所指的总督和各省巡抚外,旗兵的最高地方长官—将军亦同被称为“封疆大臣”,因为这些官员均为皇帝亲自任命,且权力极大,类似古代由君主分封疆土的诸侯,故因此而得名。
冯崇,北燕冯弘废太子。太兴元年,冯弘将自己元配王氏及其所生之子、太子冯崇废掉。并于太兴二年四月,册立后燕皇族之女慕容王后为天后,藉以抬高其身价。于是,长乐公冯崇以及冯崇之同母弟广平公冯朗、乐陵公冯邈也惧怕被继母迫害,祸及自身,于是举郡向北魏投诚。魏帝拓跋焘封冯崇为辽西王,任命他为车骑将军、都督幽州平州东夷诸军事,幽州、平州二州牧,全食辽西十郡,比之王国。
刘焉,表字君郎,江夏郡竟陵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官至阳城侯益州牧。他以州牧身份建立的地方割据势力为三国时代最早的一批,同时是持续时间较长的,直到214年其子刘璋向刘备投降才终结。
知州指的是中国宋、明、清等朝州的行政长官,雅称为州牧、郡守、太守、郡尹、刺史等。越南后黎朝、阮朝及朝鲜王朝亦有相同职务。
428年,西秦王乞伏暮末即位,任命叔父、右禁将军乞伏千年为镇北将军、凉州牧,镇守湟河。凉州牧乞伏千年,酗酒暴虐,不理公务。乞伏暮末派使臣责备他,乞伏千年大惧,投奔北凉。
414年,乞伏炽磐进入南凉国都乐都,命镇南将军弟弟乞伏谦屯为都督河右诸军事、凉州刺史,镇守乐都。415年,乞伏炽磐任命凉州刺史乞伏谦屯为镇军大将军、河州牧。428年,西秦王乞伏暮末即位,任命镇军大将军、河州牧乞伏谦屯为骠骑大将军。
夏侯兼传其父所学,官至左曹太中大夫。夏侯兼子夏侯尧,官至长信少府、司农、大鸿胪,夏侯兼之孙夏侯蕃为郡守、州牧、长乐少府。夏侯兼叔叔的儿子夏侯赏为梁内史,夏侯赏子夏侯定国为豫章郡太守。
封疆大臣,又称“封疆大吏”,指中国明、清时期执掌地方最高军政权力的官员,乃朝廷要员。中国自秦代以来确立中央集权制后,历代执掌地方最高军政大权的官职包括秦代的郡守、汉代隋代两代与初唐的太守、州牧或刺史、三国和晋代的都督、北周的总管、隋代的行台尚书省、唐代的都督、都护和节度使、宋代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和掌军权的安抚使。辽国的都总管、处置使和转运使、西夏的都统、金国的诸京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元代的行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等职衔,这些职衔所存在的朝代虽未有针对这些职务比喻为封疆大吏的说法,但这些职务皆有封疆大吏之实,为封疆大臣发展演变的历史沿革。直至明代一般被称为“封疆”之职位有都指挥使、按察使以及布政使,而延至清代,除了通常所指的总督和各省巡抚外,旗兵的最高地方长官—将军亦同被称为“封疆大臣”,因为这些官员均为皇帝亲自任命,且权力极大,类似古代由君主分封疆土的诸侯,故因此而得名。
蒯越,字异度,东汉末年荆州南郡中庐人。为人足智多谋,魁杰并有雄姿。是荆州州牧刘表的重要谋士,被刘表誉为“狐偃之谋”。
韩嵩,字德高,荆州义阳郡人,是东汉末年的治政人物。他在侍奉荆州州牧刘表时,曾任别驾、从事中郎。后被刘表疑怀存有贰心,故曾被收监囚禁。刘琮归降曹操后,被拜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