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日治时期都市计划,是指台湾日治时期在台湾各地实施的都市计划,总计有72处,总面积约52,500公顷,总计划人口约326万人。台湾第一个公告的城市规划,是明治33年1月公布的“台中市区设计图制定”,但同年八月的“台北市城内市区计划”则是第一个实行的都市计划,最晚公告的则是1943年的善化都市计划和白河都市计划。
6
台湾省城是清朝时台湾建省后,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预定设在彰化县桥仔头的省城,负责管理台湾的中路,亦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台湾府的府治所在,也是台湾县的县治所在。但在邵友濂接任巡抚后令省城停工,并将省会正式移到台北城,于是此城之后仅为新的台湾府城,且直到乙未战争时仍处于未完工状态。台湾日治时期在1903年进行市区改正后省城建物几乎全毁,仅留下台湾省城大北门的城楼以及台湾省城儒考棚。
台北大天后宫,又称清代台北府城大天后宫,是台湾一座由台湾巡抚刘铭传等官员建立于台北城的妈祖庙。该庙后在1912年台湾前后因受台风严重毁损及市区改正等缘故遭拆除,原址随后建立“故儿玉总督暨后藤民政长官纪念馆”,同时成为台北新公园的一部分。现在,其部分石造结构遗物仍散置于当地。
中正路,为台湾新竹市市中心的主要道路,为1913年市区改正修建的街道。其在中正里境的路段,是利用竹堑石城东墙拆除后的地基兴建。大致呈西北-东南向,总长约3公里。东南接中华路;西北衔接吉羊路。日治时期的驿前大道从新竹驿经迎曦门、新竹州厅通往新竹机场。是新竹市市中心内部连结以及进出机场重要联络道路。此地段一直都是竹苗地区的地王。
台湾府城,是台湾历史上清朝台湾府的府城,1887年后因行政区改制而改称台南府城,至于新的台湾府治即设在新建的台湾省城,故省城即是新的台湾府城。又因为台湾县衙与后来的安平县衙位于此城内,亦可视为1887年前的台湾县城与之后的安平县城。该城始建于雍正1723年,初建木栅城,后改以三合土为材,共有城门十四座。城墙最大周长2700丈,为福建省第三大城,小于泉州城墙及福州城。台湾割日后,城池逐渐倾毁,台湾日治时期的市区改正期间有部分城墙拆毁后于原址辟建新式道路,到1917年左右已大致遭到拆除,历时约194年,但仍有部分残存至今。
台湾府城,是台湾历史上清朝台湾府的府城,1887年后因行政区改制而改称台南府城,至于新的台湾府治即设在新建的台湾省城,故省城即是新的台湾府城。又因为台湾县衙与后来的安平县衙位于此城内,亦可视为1887年前的台湾县城与之后的安平县城。该城始建于雍正1723年,初建木栅城,后改以三合土为材,共有城门十四座。城墙最大周长2700丈,为福建省第三大城,小于泉州城墙及福州城。台湾割日后,城池逐渐倾毁,台湾日治时期的市区改正期间有部分城墙拆毁后于原址辟建新式道路,到1917年左右已大致遭到拆除,历时约194年,但仍有部分残存至今。
台北都市防灾设施雏形源自台湾日治时期,尤以台湾总督府主导的台北市市区改正及台北市区计划两者为规划经纬主轴。以防汛硬件建设为主的台北市所属之都市防灾设施,自1899年即实际动工,期间遭遇1911年、1912年重大台风水灾后,仍持续施工,并于193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且顺利完成减灾等效果。
台湾府城,是台湾历史上清朝台湾府的府城,1887年后因行政区改制而改称台南府城,至于新的台湾府治即设在新建的台湾省城,故省城即是新的台湾府城。又因为台湾县衙与后来的安平县衙位于此城内,亦可视为1887年前的台湾县城与之后的安平县城。该城始建于雍正1723年,初建木栅城,后改以三合土为材,共有城门十四座。城墙最大周长2700丈,为福建省第三大城,小于泉州城墙及福州城。台湾割日后,城池逐渐倾毁,台湾日治时期的市区改正期间有部分城墙拆毁后于原址辟建新式道路,到1917年左右已大致遭到拆除,历时约194年,但仍有部分残存至今。
台湾府城,是台湾历史上清朝台湾府的府城,1887年后因行政区改制而改称台南府城,至于新的台湾府治即设在新建的台湾省城,故省城即是新的台湾府城。又因为台湾县衙与后来的安平县衙位于此城内,亦可视为1887年前的台湾县城与之后的安平县城。该城始建于雍正1723年,初建木栅城,后改以三合土为材,共有城门十四座。城墙最大周长2700丈,为福建省第三大城,小于泉州城墙及福州城。台湾割日后,城池逐渐倾毁,台湾日治时期的市区改正期间有部分城墙拆毁后于原址辟建新式道路,到1917年左右已大致遭到拆除,历时约194年,但仍有部分残存至今。
台北都市防灾设施雏形源自台湾日治时期,尤以台湾总督府主导的台北市市区改正及台北市区计划两者为规划经纬主轴。以防汛硬件建设为主的台北市所属之都市防灾设施,自1899年即实际动工,期间遭遇1911年、1912年重大台风水灾后,仍持续施工,并于193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且顺利完成减灾等效果。
台北都市防灾设施雏形源自台湾日治时期,尤以台湾总督府主导的台北市市区改正及台北市区计划两者为规划经纬主轴。以防汛硬件建设为主的台北市所属之都市防灾设施,自1899年即实际动工,期间遭遇1911年、1912年重大台风水灾后,仍持续施工,并于193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且顺利完成减灾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