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蕃志》是由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于宝庆元年著成。《诸蕃志》分上下卷,卷上志国,卷下志物。
粤海关,为清朝始设负责对外贸易实务的行政官署,前身为市舶司,后为广州海关。粤海关下辖数十个口岸,是清代前期及中期最大的海上对外贸易通道。
《岛夷志略》原称《岛夷志》是由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于元顺帝至正九年为当时市舶司所在地泉州县的县志所著的附录。后来汪大渊将《岛夷志》简化名为《岛夷志略》,在他的故乡江西南昌刻印刻单行本。《岛夷志略》记述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7年二度飘洋过海亲身经历的南洋和西洋二百多个地方的地理、风土、物产,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献。
吏目为中国古代官职名,尊称押衙或押牙。元代于儒学等提举司及各州设吏目为僚属。明代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医院、留守司、市舶司、盐课诸司、都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土官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及各州衙门均有设置此首领官。
宁波之乱发生于公元1523年。事件起源于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势力争相派遣贸易使团至明朝贸易,两团在抵达浙江宁波后因为勘合符效力之辩而引发冲突。大内氏代表谦道宗设等人追杀理亏的细川氏代表鸾冈端佐等人,沿路殃及浙江宁波一带的居民,追击的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等明朝官兵战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明朝政府废除福建、浙江市舶司,仅留广东市舶司一处,也导致明朝与日本的贸易途径断绝,倭寇滋生,为后来的“东南倭祸”埋下了伏笔。
江海关,清朝始设负责对外贸易实务的行政官署,前身为市舶司,后为上海海关。江海关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始设于松江府华亭县境内的漴阙,后移驻上海县县城宝带门内。现在位于上海外滩13号的江海关大楼,毗邻汇丰银行大楼。
吏目为中国古代官职名,尊称押衙或押牙。元代于儒学等提举司及各州设吏目为僚属。明代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医院、留守司、市舶司、盐课诸司、都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土官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及各州衙门均有设置此首领官。
巴普昂寺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之一,位于吴哥城内,巴戎寺西北。巴普昂寺是11世纪中叶真腊国王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建立的献给印度教湿婆神的国寺。巴普昂寺是一座须弥山寺,由三层须弥台构成,底层须弥台东西方向长120米,南北方向长100米。三层须弥台基总高度为34米。宋代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著于1225年的《诸蕃志》真腊条记载:“西南隅铜台上列铜塔二十有四,镇以八铜象”。所指的铜台就是巴普昂寺。1296年至1297年元朝周达观奉命随使团前往真腊。回国著《真腊风土记》。周达观在书中写道“金塔之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北一里许国主之庐也”。金塔指巴戎寺塔。铜塔指当时巴普昂寺中心的铜塔,原先的24座铜塔,23座已不知去向。巴云寺中心塔高45米,巴普昂铜塔应高50米,今也不存。15世纪后期,巴普昂寺改为佛寺,在第二层台基西边修建了一尊个70多米长9米高的卧佛,铜塔可能因此被拆除。巴普昂台基原建立在沙土上,由于它体积庞大,在建立卧佛时可能已经大部分坍塌了。
泉州市舶司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属于中国古代海关管理机构。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据道光《晋江县志》记: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有关方志记载:南薰门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北宋元佑二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续到明朝成化八年,市舶司才迁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之后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
江海关,清朝始设负责对外贸易实务的行政官署,前身为市舶司,后为上海海关。江海关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始设于松江府华亭县境内的漴阙,后移驻上海县县城宝带门内。现在位于上海外滩13号的江海关大楼,毗邻汇丰银行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