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蕃志 编辑
《诸蕃志》是由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宝庆元年著成。《诸蕃志》分上下卷,卷上志国,卷下志物。
1
相关
马格里布,非洲西北部一地区,阿拉伯语意为“日落之地”。宋代《诸蕃志》译为“默伽猎”。
单马令,是位于今日马来半岛的一个古代国家,《诸蕃志》、《事林广记》作单马令,《岛夷志略》作丹马令,《爪哇史颂》作Dharma-nagara。其国名在梵语中意思是“红色的林伽”。
南浡里,13世纪至15世纪苏门答腊岛西的一小国,《爪哇史颂》作Lamuri,《马可波罗游记》作Lambri,宋代《诸蕃志》作兰无里、《岛夷志略》作喃诬哩、《瀛涯胜览》作南浡里、《西洋番国志》作南巫里。
南浡里,13世纪至15世纪苏门答腊岛西的一小国,《爪哇史颂》作Lamuri,《马可波罗游记》作Lambri,宋代《诸蕃志》作兰无里、《岛夷志略》作喃诬哩、《瀛涯胜览》作南浡里、《西洋番国志》作南巫里。
古吉拉特苏丹国,即胡茶辣国,古代国家。位于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岛。沿海港口为古代东西方商舶所经。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有专条记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公元1292年后离开中国、返回意大利之时曾路过此国。
澎湖,古称“平湖”或“彭湖”。史前时期,有在澎湖海沟发现的澎湖原人,属于更新世中后期的直立人;粗绳纹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存在,证明澎湖至少在五千年前已有人类生活。连横在1920年所著《台湾通史》称:“澎湖之有居人,尤远在秦朝和汉朝之际,或曰楚灭越,越之子孙迁于闽,流落海上,或居于澎湖。”而史籍可考的最早历史史学家的看法不一,在隋朝代以前,并无任何文献资料可供参考,一些学者认为最早见于文献上的记载可能为《隋书·流求国传》记载的隋炀帝三次派兵伐“流求”。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宗室赵汝适著“诸蕃志”中明确指出“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
元朝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曾记载:“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烟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
南浡里,13世纪至15世纪苏门答腊岛西的一小国,《爪哇史颂》作Lamuri,《马可波罗游记》作Lambri,宋代《诸蕃志》作兰无里、《岛夷志略》作喃诬哩、《瀛涯胜览》作南浡里、《西洋番国志》作南巫里。
宾童龙是古代占婆国南部的一个地区名和港口名,《宋史》作“宾他罗”或“宾陀罗”,《诸蕃志》、《岭外代答》作“宾瞳龙”, 《岛夷志略》、《咸宾录》作“宾童龙”。此地名在越南又译作“藩龙”,位处现今越南的宁顺省和平顺省一带。
巴普昂寺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之一,位于吴哥城内,巴戎寺西北。巴普昂寺是11世纪中叶真腊国王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建立的献给印度教湿婆神的国寺。巴普昂寺是一座须弥山寺,由三层须弥台构成,底层须弥台东西方向长120米,南北方向长100米。三层须弥台基总高度为34米。宋代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著于1225年的《诸蕃志》真腊条记载:“西南隅铜台上列铜塔二十有四,镇以八铜象”。所指的铜台就是巴普昂寺。1296年至1297年元朝周达观奉命随使团前往真腊。回国著《真腊风土记》。周达观在书中写道“金塔之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北一里许国主之庐也”。金塔指巴戎寺塔。铜塔指当时巴普昂寺中心的铜塔,原先的24座铜塔,23座已不知去向。巴云寺中心塔高45米,巴普昂铜塔应高50米,今也不存。15世纪后期,巴普昂寺改为佛寺,在第二层台基西边修建了一尊个70多米长9米高的卧佛,铜塔可能因此被拆除。巴普昂台基原建立在沙土上,由于它体积庞大,在建立卧佛时可能已经大部分坍塌了。
南浡里,13世纪至15世纪苏门答腊岛西的一小国,《爪哇史颂》作Lamuri,《马可波罗游记》作Lambri,宋代《诸蕃志》作兰无里、《岛夷志略》作喃诬哩、《瀛涯胜览》作南浡里、《西洋番国志》作南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