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N彗星,是一颗掠日彗星,于2012年9月21日被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的维塔利·涅夫斯基和俄罗斯孔多波加的阿尔乔姆·诺微切诺克发现。此一发现是使用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靠近基斯洛沃茨克的俄罗斯0.4-反射镜,以自动的小行星发现程式CoLiTec寻获的。随后,很快的就在2011年12月28日的莱蒙山巡天数据和2012年1月28日泛星计划巡天数据中找到发现前的影像,9月22日由在意大利的Remanzacco天文台使用iTelescope网络进行了后续的观测。小行星中心在9月24日公布了此一发现。由雨燕卫星 的观测估计彗核的直径约为5,原有媒体报导,彗星已于通过近日点时因太阳的高温而解体,结束它550万年来飞向太阳系内侧的旅程。SOHO卫星在艾桑通过近日点后两小时仍然观测到有彗核的存在。甚至逐渐再次长出彗尾。但随着“疑似彗核”的逐渐远离,此团烟尘也逐渐散去黯淡,并离开SOHO的观测范围
。NASA预估,有90%的几率艾桑已经完全被摧毁,剩下直径小于10米的碎片;10%左右的几率能够有大于100米,可供继续研究的碎片。NASA、ESA已经开始透过各种卫星寻找艾桑的踪迹,哈伯望远镜也会在12月底观测原先推测的艾桑彗星轨道,并进一步确认彗星的命运。
彗发,是环绕在彗核周围的云状物。彗星在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转,当接近太阳时,太阳的热力会使彗核物质熔解并升华为气体,就形成了彗发;但要意的是,彗发并不包括彗尾。
彗星,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当其朝向太阳接近时,会被加热并且开始释气,展示出可见的大气层,也就是彗发,有时也会有彗尾。这些现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松散的冰、尘埃、和小岩石构成的,大小从P/2007 R5的数百米至海尔博普彗星的数十公里不等,彗尾可能延伸长达一天文单位。
熄火彗星是已经耗尽掉绝大部分挥发性冰,只留下一点的彗尾或彗发的彗星。在彗核内的挥发性物质蒸发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惰性的岩石或是类似于小行星的砾石。在它们要成为熄火彗星之前可能会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因为一颗彗星可能会因为挥发性物质被处于非活动状态的表面层密封在下方,而在休眠并不是熄火。
彗星,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当其朝向太阳接近时,会被加热并且开始释气,展示出可见的大气层,也就是彗发,有时也会有彗尾。这些现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松散的冰、尘埃、和小岩石构成的,大小从P/2007 R5的数百米至海尔博普彗星的数十公里不等,彗尾可能延伸长达一天文单位。
维季姆事件或博代博事件被认为是在维季姆河流域的流星或彗星的彗核撞击事件,它于2002年9月25日晚间大约10:00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马马-丘亚区的博代博小镇。美军的导弹防御军事卫星也侦测到此一事件。
彗星,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当其朝向太阳接近时,会被加热并且开始释气,展示出可见的大气层,也就是彗发,有时也会有彗尾。这些现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松散的冰、尘埃、和小岩石构成的,大小从P/2007 R5的数百米至海尔博普彗星的数十公里不等,彗尾可能延伸长达一天文单位。
深度撞击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设计用于研究坦普尔1号彗星核心的成分。探测器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同年7月3日释放撞击器,并于2005年7月4日05时44分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地球在8分钟后接收到撞击事件的发生。
深度撞击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设计用于研究坦普尔1号彗星核心的成分。探测器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同年7月3日释放撞击器,并于2005年7月4日05时44分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地球在8分钟后接收到撞击事件的发生。
熄火彗星是已经耗尽掉绝大部分挥发性冰,只留下一点的彗尾或彗发的彗星。在彗核内的挥发性物质蒸发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惰性的岩石或是类似于小行星的砾石。在它们要成为熄火彗星之前可能会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因为一颗彗星可能会因为挥发性物质被处于非活动状态的表面层密封在下方,而在休眠并不是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