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公园层 编辑
恐龙公园层是加拿大亚伯达省南方的一个主要地层,属于腹河群或朱迪斯河群,沉积于约7690万至758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坎帕期。该层因沉积作用而形成冲积平原及海岸平原环境。其覆盖于非海相的老人层之上,被覆盖于海相的熊掌层之下。
1
相关
埃德蒙顿甲龙是结节龙科的一属甲龙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拉腊米迪亚,分布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北美洲西部,化石出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坎潘阶的马蹄铁峡谷层和恐龙公园层
埃德蒙顿甲龙是结节龙科的一属甲龙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拉腊米迪亚,分布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北美洲西部,化石出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坎潘阶的马蹄铁峡谷层和恐龙公园层
倍甲龙是一属甲龙科恐龙,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晚白垩世的恐龙公园层。与同地层的刺甲龙、无齿甲龙近缘,亦曾一度被认为是包头龙的异名。
埃德蒙顿甲龙是结节龙科的一属甲龙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拉腊米迪亚,分布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北美洲西部,化石出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坎潘阶的马蹄铁峡谷层和恐龙公园层
细爪龙是一属伤齿龙科的兽脚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化石出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恐龙公园层、可能还有双麦迪逊层。本属经历过极复杂的研究历史。模式种兼唯一种不等细爪龙于1932年由查尔斯·斯腾伯格根据来自恐龙公园层的一只脚、手部碎片以及一些尾椎的标本而描述、命名。1969年戴尔·罗素描述了来自同地点更完整的细爪龙骨骼,并为日后著名的还原比例模型及虚构的恐龙后代――恐人奠定了科学基础。1980年代对脚部和脑壳的研究使得细爪龙广为人知。1987年菲力·柯里将其重新归类至原本依照可疑零碎标本而建立的伤齿龙属,其后很长一段时间细爪龙都普遍被视为伤齿龙的异名。直到2017年伊凡斯等人的研究才又将两者分开,细爪龙恢复为独立的属,而伤齿龙则沦为疑名。同年柯里等人的研究亦同意此观点。
细爪龙是一属伤齿龙科的兽脚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化石出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恐龙公园层、可能还有双麦迪逊层。本属经历过极复杂的研究历史。模式种兼唯一种不等细爪龙于1932年由查尔斯·斯腾伯格根据来自恐龙公园层的一只脚、手部碎片以及一些尾椎的标本而描述、命名。1969年戴尔·罗素描述了来自同地点更完整的细爪龙骨骼,并为日后著名的还原比例模型及虚构的恐龙后代――恐人奠定了科学基础。1980年代对脚部和脑壳的研究使得细爪龙广为人知。1987年菲力·柯里将其重新归类至原本依照可疑零碎标本而建立的伤齿龙属,其后很长一段时间细爪龙都普遍被视为伤齿龙的异名。直到2017年伊凡斯等人的研究才又将两者分开,细爪龙恢复为独立的属,而伤齿龙则沦为疑名。同年柯里等人的研究亦同意此观点。
埃德蒙顿甲龙是结节龙科的一属甲龙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拉腊米迪亚,分布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北美洲西部,化石出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坎潘阶的马蹄铁峡谷层和恐龙公园层
潜猎龙是伤齿龙科伤齿龙亚科的一属兽脚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坎潘阶的北美洲。正模标本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立恐龙公园的恐龙公园层,曾先后被归为细爪龙与伤齿龙,2017年建立为独立属,模式种兼唯一种为麦氏潜猎龙。潜猎龙为迄今发现最大型的伤齿龙类,估计全长可达3.5米。
潜猎龙是伤齿龙科伤齿龙亚科的一属兽脚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坎潘阶的北美洲。正模标本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立恐龙公园的恐龙公园层,曾先后被归为细爪龙与伤齿龙,2017年建立为独立属,模式种兼唯一种为麦氏潜猎龙。潜猎龙为迄今发现最大型的伤齿龙类,估计全长可达3.5米。
埃德蒙顿甲龙是结节龙科的一属甲龙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拉腊米迪亚,分布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北美洲西部,化石出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坎潘阶的马蹄铁峡谷层和恐龙公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