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角龙类 编辑
新角龙类是角龙下目的一个演化支,生存于白垩纪早到末期,分布于现今的北美洲东亚南半球曾发现可疑的新角龙类化石。新角龙类包含大部分的角龙类,除了鹦鹉嘴龙等原始物种以外。
5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冠饰角龙类,是角龙下目的一个演化支,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分布于现今的北美洲与东亚。冠饰角龙类与阎王角龙、黎明角龙、古角龙、辽宁角龙等物种,组成新角龙类
弱角龙科是角龙亚目新角龙类的一科,是由Vladimir Alifanov在2003年建立,当时包含弱角龙、矮脚角龙、喇嘛角龙、扁角龙,但Alifanov并没有做出定义与范围。在2005年,保罗·赛里诺认为Alifanov没有做出定义与范围,因此将弱角龙科列为无效的分类单元。在2008年,Alifanov把巨嘴龙、新命名的戈壁角龙加进弱角龙科。Alifanov同时提出,弱角龙科起源自亚洲,不同于其他新角龙类的科。
纤角龙科新角龙类的一科,名称从模式属纤角龙而来,它们是数个不归类于原角龙科的原始新角龙类。它们的外表类似其他新角龙类,并且亲缘关系亲近,但体型通常较小、较为原始。到目前为止,纤角龙的化石发现于亚洲与北美洲西部,地质年代相当于白垩纪晚期的桑托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
太阳角龙属又译赫利俄斯角龙,是角龙亚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中期的中国。模式种是短颌太阳角龙,是在2009年由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馆长金利勇等人索发掘、研究和命名。化石发现于中国吉林省的泉头组,大部分是头颅骨碎片。太阳角龙的身长估计约1.3米,可能跟长春龙生存于同一环境。金利勇等人认为,太阳角龙代表由原始新角龙类向冠饰角龙类演化的中间过渡类型。太阳角龙的发现,对冠饰角龙类的东亚起源说提供了化石证据。
太阳角龙属又译赫利俄斯角龙,是角龙亚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中期的中国。模式种是短颌太阳角龙,是在2009年由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馆长金利勇等人索发掘、研究和命名。化石发现于中国吉林省的泉头组,大部分是头颅骨碎片。太阳角龙的身长估计约1.3米,可能跟长春龙生存于同一环境。金利勇等人认为,太阳角龙代表由原始新角龙类向冠饰角龙类演化的中间过渡类型。太阳角龙的发现,对冠饰角龙类的东亚起源说提供了化石证据。
扁角龙属是种角龙亚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坎潘阶,约7500万年前到7200万年前。扁角龙的化石发现于蒙古。它们的头颅骨大于弱角龙;它们曾被归类于弱角龙科或新角龙类。模式种是鞑靼扁角龙,是由Aliafanov在2003年所叙述。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平坦的有角面孔”。
黎明角龙属又译曙光角龙,是种基础新角龙类恐龙。生存于早白垩纪阿普第阶的中国新民堡群,于2004年出土,由尤海鲁、李大庆、季强、Matthew C. Lamanna、Peter Dodson等人于2005年正式命名。黎明角龙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亚洲第一个发现的大型角龙类恐龙。
扁角龙属是种角龙亚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坎潘阶,约7500万年前到7200万年前。扁角龙的化石发现于蒙古。它们的头颅骨大于弱角龙;它们曾被归类于弱角龙科或新角龙类。模式种是鞑靼扁角龙,是由Aliafanov在2003年所叙述。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平坦的有角面孔”。
古角龙属是角龙亚目古角龙科的一个属,是种基础新角龙类恐龙,生活于白垩纪的中国中北部。古脚龙似乎是种小型的双足恐龙,身长约一米。不同于后期角龙类,古角龙的头盾小,没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