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 编辑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开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龚遂翟方进等皆以明经入仕。
1
相关
平当,西汉大臣,原籍梁国下邑,后为平陵人,字子思。以明经为博士。建议放禁渤海盐池来救民之急。平当历任丞相司直、朔方刺史、太中大夫、给事中、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巨鹿太守。汉哀帝时,为诸吏散骑光禄大夫,前5年,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在朱博之后为丞相,仅为关内侯。次年去世。子平晏。
释褐试又称关试,是中国隋代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种。“释褐”的“褐”是指平民穿的粗布衣服,“释褐”即褪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释褐”又称“解褐”;因常在春季举行,由礼部关吏部,又称“春关”。唐代士子通过礼部明经、进士等科举举拔,仅取得任官的资格,还需经过吏部所举办的铨选试,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顺利通过后由尚书旨授,给予“告书”,有些人未能通过吏部铨选试释褐授官,甚至有出身廿年而未获录用者。
如韩愈则三次铨选试均未通过,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未成,最终离开长安至河南宣武军节度使董晋麾下担任幕僚,后经董晋推荐,方以秘书省校书郎出仕。
洪武年间,中举明经,授星子教谕。建文年间,担任国子监助理。明成祖继位后,升为翰林院试讲。东宫建立后,兼任左中允,屡次参与负责国子监事务。永乐十九,晋升为右庶子兼侍讲。次年死于任上。
日本的进士是律令制下式部省实行的次于秀才、明经的第三等官吏考试制度,亦称进士试。
北宋时,议更贡举法成为王安石变法之一,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四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
格辅元,汴州浚仪人,唐朝官员。因弱冠时考中明经,累迁殿中侍御史,历任御史中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吴驹,号升乔,唐朝人,被公认为入潮最早的吴姓人物,入闽吴氏六祖荫公之次子,籍贯河南光州固始县,生于泉郡钱鉴巷,后考取明经前往潮地担任潮阳令,荫公长子骅公则留在当地繁衍。吴驹离官后被当地的风景所吸引,而留在当地居住,并创立芦溪寨。有不少当地及来自福建的吴姓居民迁入,组成并称为芦溪吴氏家族,其后在潮汕各地繁衍。
释褐试又称关试,是中国隋代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种。“释褐”的“褐”是指平民穿的粗布衣服,“释褐”即褪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释褐”又称“解褐”;因常在春季举行,由礼部关吏部,又称“春关”。唐代士子通过礼部明经、进士等科举举拔,仅取得任官的资格,还需经过吏部所举办的铨选试,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顺利通过后由尚书旨授,给予“告书”,有些人未能通过吏部铨选试释褐授官,甚至有出身廿年而未获录用者。
如韩愈则三次铨选试均未通过,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未成,最终离开长安至河南宣武军节度使董晋麾下担任幕僚,后经董晋推荐,方以秘书省校书郎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