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郑 编辑
明郑是郑成功家族中国大陆东南部及台湾西南部等地区建立的政治势力。明郑使用明朝国号和年号,但史学家们对于明郑所属的历史分期有所歧见。
1
相关
郑芝龙,字飞黄,小名一官,圣名尼古拉斯·加斯巴德,人称尼古拉斯·一官,福建省南安县人,明郑势力创始人之一,在17世纪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与明朝封闭海疆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并且在台湾海峡抗击及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的第一人。
施琅,本名施郎,降清后改名“施琅”。表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祖籍河南固始。南明末清朝初军事家,武术家,明郑降清将领,封一等靖海侯,谥襄庄,赠太子太傅。其长子施世纶,曾任漕运总督,次子施世骠统领清兵到台湾平定朱一贵。
迁界令,又名迁海令,是清朝政府为打压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明郑王朝,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接济的命令。该命令要求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居民迁入内地,并以修筑工事、派驻兵员等手段监督之。政令首次颁布于顺治十八年,重申于康熙元年,再颁于康熙三年。康熙八年允许部分展界,而康熙十七年再次要求迁界。至康熙二十二年清军平定台湾后则颁布命令要求百姓迁回,期间二十余年使东南沿海地区百姓多次迁移,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朝沿海人民和主要位处台湾的明郑的物资人员沟通,但也造成清朝控制下的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人民流离、生计困顿。
曾振旸墓是一座台湾荷治时期汉族的坟墓,位于台南南山公墓内,于民国七十四年11月27日公告为中华民国三级古迹,现为直辖市定古迹。该墓是台南市列为古迹的四座古坟之一,另外三座是明郑永历年间郑家宗族之墓的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二郑公子墓与清光绪三年的施琼芳墓。此墓是现今台湾已知的坟墓中最早的明代古墓。
台南孔子庙,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是台湾最早的文庙,建于明郑永历十九年。台湾清治时期初期是曾是全台童生唯一入学之所,因而称“全台首学”。
台湾明郑时期是指1661年至1683年间,由奉南明正朔的延平王郑成功于南台湾所建立之明郑政权统治时期。明郑时期前后历经:郑成功、郑经及郑克塽三世统治21年。
澎湖海战,又称施琅攻台,清朝消灭明郑之关键战役,列澎湖四大战役之一。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澎湖海域与明郑水军对战,清军先败而后胜,东宁统帅刘国轩集溃勇从澎湖澎湖跨海大桥逃窜。刘国轩战败消息一出,明郑内部无心抵抗清军,未久延平郡王郑克塽率众薙发降清,南明郑氏政权自此覆亡,结束在台湾22年统治。
郑荷之战荷兰降书是郑成功攻台之役结束后,明郑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投降意向文书往来。这项外交文书之往返本于侵略者立场,文书往返内容虽然败方有颜面撤退、有尊严地向胜者争取合理生存权益,而侵略方以胜者为王驱离败者的作法,用各自表述条文,交换文书往来视为予以同意,达成遵守双方占领交接前的协定。这之中可以看到双方在谈判期间,注重撤离交接的过程,尊严名誉、资产负债清算、个人资产保护、换俘、互押人质、赔偿细目、败方基本生活权的保障等等都做了很清楚的规范,但却无明确土地割让范围之内容。不过根据梅氏日记的记载,郑成功并未遵守其诺言善待荷兰人。
康熙平定台湾是指康熙帝在继位后对明郑使用战争与谈判手段,最终将大员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从公元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逝世,郑经继位,到1683年清朝成功驱逐明郑,清朝与明郑先后进行了10次和谈,前9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清朝使用了武力手段,以战逼和,在澎湖海战大捷后大兵压境,使明郑投降,并将台湾明郑时期划归福建省台厦道,正式收入版图。。
明清战争,交战双方为明朝和后金。1589年,女真爱新觉罗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后金。1644年清兵入山海关,此时仅占领辽东和河北附近,与清军并存有四股势力:南京的南明弘光帝,陕西的李自成、四川的张献忠、台湾的郑成功明郑。清军将他们逐个击破后,最后一个以明朝为国号之台湾明郑王朝结束于16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