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表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浙江宁海县人。斋名逊志斋,蜀献王朱椿改之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文学家、思想家,和宋濂、刘基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后因参与组织削藩、靖难之变后拒绝与朱棣合作,因此让成祖不满,引来杀身之祸。
张彦方起初担任给事中,后改为乐平知县。应诏起兵勤王,率领部队抵达湖口。后被逮捕,被梆至乐平斩杀。朱棣命其枭其首,挂于谯楼。邑人偷其,并葬于清白堂后。
九里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西北部,因东西连亘绵延约九华里而得名。据说,九里山是楚汉战争的战场,留有项羽兵败的白云洞。此后,唐朝的朱全忠和时溥,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等,都在九里山激战过。
明惠帝,名为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任中国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早逝的太子朱标的庶长子。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宽政、削藩的改革,史称“建文改制”。由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京师应天府,是为明成祖,朱允炆下落不明。大臣梅殷私谥其为“神宗孝愍皇帝”,但成祖不认朱允炆为合法皇帝而未上谥号,故明朝人大多称之为建文君。直到南明时,弘光帝追谥其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故也作“明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
天妃宫碑全名“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静海寺内,为明代南京天妃宫遗物,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时所立,以纪念船队在航行中所受到的妈祖庇佑,为直接反映郑和下西洋事迹的明代碑刻之一。清咸丰年间天妃宫毁于战乱,唯存此碑。碑以青石刻制,高5.48米,宽1.5米、厚0.5米,原龟趺头部已断裂,为今人修复,碑额为阴刻篆书,两面均刻双龙缠球纹,碑文为阴刻楷书,四周刻缠枝莲纹,全文共699字,现已风化严重、日渐模糊。另于重建的天妃宫碑亭内存有该碑的复制品。
明惠帝,名为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任中国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早逝的太子朱标的庶长子。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宽政、削藩的改革,史称“建文改制”。由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京师应天府,是为明成祖,朱允炆下落不明。大臣梅殷私谥其为“神宗孝愍皇帝”,但成祖不认朱允炆为合法皇帝而未上谥号,故明朝人大多称之为建文君。直到南明时,弘光帝追谥其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故也作“明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宁王,号臞仙,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封地为宁国,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绑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后,将朱权改封于南昌,削其藩。朱权只好将心思寄托于道教、戏剧、文学,郁郁而终,也为一百年多后明武宗时期后代朱宸濠发动叛乱埋下伏笔。
皇太孙,储君的一种,简称太孙,与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叔等,都是皇帝正式继承人的封号。此一继承人通常是太子的嫡子,在太子去世后,改封其为太孙;但是也有少数在太子尚健在且并未被废黜的情况之下,被封为太孙的例子,如唐高宗李治的太孙李重照、明成祖朱棣的太孙朱瞻基。
明惠帝,名为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任中国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早逝的太子朱标的庶长子。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宽政、削藩的改革,史称“建文改制”。由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京师应天府,是为明成祖,朱允炆下落不明。大臣梅殷私谥其为“神宗孝愍皇帝”,但成祖不认朱允炆为合法皇帝而未上谥号,故明朝人大多称之为建文君。直到南明时,弘光帝追谥其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故也作“明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
杨荣内阁成立于永乐十六年五月八日,结束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是明成祖朱棣统治下的第四个内阁,亦是最后一个内阁,由时任翰林学士杨荣组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