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斯堡,又译哥尼斯堡,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东部的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奥托·黑塞均出生于此且都曾在此居住过。
普鲁士起义是在13世纪北方十字军入侵时期,波罗的部落之一的古普鲁士人为反抗条顿骑士团统治,发起的两次较大的起义和三次较小的暴乱的总称。在诸位教宗和欧洲基督教地区的支持下,十字军军事修会试图征服信奉异教的普鲁士人,并使这一地区皈依天主教。在十字军的头十年间,七支主要普鲁士氏族当中的五支落入人数较少的条顿骑士团的统治中。但是,普鲁士人五次向他们的入侵者举起反抗的旗帜。
康拉德·冯·埃里希豪森,于1390年或1395年出生于施瓦本萨特尔多夫附近的埃里希豪森,并于1449年在马尔堡城堡去世。他是他从1441年到1449年担任条顿骑士团第30任大团长。他死后,他的表弟路德维希·冯·埃利希斯豪森接替了这一职务。
北方十字军战役或称为波罗的十字军战役为由丹麦和瑞典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德意志的宝剑骑士团及条顿骑士团骑士团,和他们的盟友针对北欧波罗的海东南部异教地区所发起的军事征服。瑞典和德意志为反对俄罗斯的东正教而发起的战役,有时候也被认为是北方十字军战役的一部分。这些战争中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时就被称为十字军战役,但是其他部分,包括大部分的瑞典的部分,到19世纪才第一次被浪漫民族主义历史学者称为十字军战役。波罗的海东部因为军事征服而改变:首先是利沃尼亚人、拉特加利亚人和爱沙尼亚人,然后是瑟米利亚人、库尔兰人、普鲁士人和芬兰人,都被丹麦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合伙击败、洗礼、占领,甚至有时候灭绝。
维金塔斯是萨莫吉希亚公爵和未来的立陶宛国王明道加斯的对手。1236年苏勒战役,他可能领导萨莫吉希亚军队大败利沃尼亚骑士团,使其处在崩溃边缘,被迫并入条顿骑士团成为其分支。
第二次托伦和约签订于1466年十月19日,托伦。由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与条顿骑士团签属的和平协定,标志着十三年战争的结束。
卡利什和平条约为波兰与条顿骑士团于1343年7月8日所签订之和平条约。卡齐米日三世以割让库尔默兰、米哈沃佛及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从条顿骑士团手中换得库亚维及多布仁地区。
立陶宛国王是教皇所承认的立陶宛国家统治者的头衔。第一位立陶宛国王是明道加斯,他建立了信奉基督教的立陶宛王国;但是他的继任者仍称为立陶宛大公,因为立陶宛恢复了立陶宛神话信仰,直到14世纪。虽然如此,立陶宛大公国在拉丁文中仍自称为“rex”,也就是“王”,而且格迪米纳斯在信件中试图缓解条顿骑士团的压力,并商谈直接通过罗马,而非周边国家使立陶宛改宗时,使用这一称号。
立窝尼亚骑士团是条顿骑士团旗下自治的立窝尼亚分支,在1435年到1561年间是立窝尼亚联邦的成员。在1236年苏勒战役被萨莫吉希亚人击败后,宝剑骑士团余部并入条顿骑士团,在1237年改称立窝尼亚骑士团。
波兰-立陶宛-条顿战争,是条顿骑士团与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立陶宛大公国联军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从1409年持续至1411年。此次战争的导火索是萨莫吉希亚起义,随后条顿骑士团于1409年8月入侵波兰,战争正式开始。因为战争双方都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在罗马人民的国王瓦茨拉夫四世的斡旋下,双方达成为期九个月的休战协定。1410年6月休战结束后,骑士团在格伦瓦德之战中大败,而这场战役也是中世纪欧洲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条顿骑士团领导层中大多数战死沙场或被俘。尽管战败,条顿骑士团经受住了波立联军对其首都马尔堡的围攻,在索恩和约中也只是割让了极少的一部分土地。双方的领土争议仍然存在,直到1422年双方签订美罗和约为止。但是,骑士团未能回到其鼎盛时期的状态,而战争赔款所带来的经济重负也导致骑士团国的内部矛盾和经济萧条。这场战争改变了东欧的权力平衡,并标志着波兰立陶宛联邦作为该地区主导力量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