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 编辑
柏林围墙又称柏林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期间,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边防系统。它最早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东德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和“强化边境”,建造柏林墙的目的在于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前往西德。因为柏林墙把西柏林地区如孤岛一般地包围封锁在东德范围之内,所以也被称之为“自由世界的橱窗”。它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更是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象征。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隔离围墙是指在两个国家或地区相交之处,为了防止人们跨越国境而建造的围墙或类似设施。这些围墙通常是依据测绘学上的国境边界所建造,各国家关系不论好坏或多或少都会建造。最著名的例子可算是位于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而兴建;而较近期的著名例子则是在冷战期间东德所建造的与西德分隔的柏林墙,以及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的分隔巴勒斯坦的围墙。
板门店是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之间的朝韩非军事区,为包括主要举行会谈的建筑物在内的其周边之场所,板门店与柏林墙一同被视为冷战时期的象征。
,通常被称作、JFK或,也译作甘乃迪,美国第35任美国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他是美国历史上至今第四位遇刺身亡的美国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美军军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美国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后从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美国众议院和美国参议员组别,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首位信奉天主教会的总统。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试图废除联邦储备系统、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太空竞赛、越南战争以及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由于在古巴导弹危机高峰期间的应对沉着,以及在苏联人进入宇宙后全力支持太空竞赛,他的政策日后引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功达成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壮举,美国人也收获大量的高科技优势,在美国总统历史排名中,通常仅被史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却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这和他在冷战期间太空计划的关键地位极有关连。此外,约翰·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遇刺身亡,官方在华伦委员会表明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是暗杀的凶手,但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亦随即被另一位刺客杰克·鲁比刺杀,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阴谋论。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波茨坦广场是德国柏林中部一个重要的广场和交通枢纽,位于勃兰登堡门和德国国会大厦以南大约1公里,靠近蒂尔加藤公园的东南角,以其西南方25公里处的城市波茨坦命名,此处原是前往波茨坦的旧道路通过柏林城墙处的波茨坦门。曾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波茨坦广场是欧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处被彻底摧毁成为废墟,随后在冷战时期,柏林墙在其原址上将其分为两半。但自柏林墙倒塌以后,再度发展为该市闪耀的新的核心和新柏林最显著的标志。主要建筑包括索尼中心和铁路塔等。
马耳他峰会是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柏林墙倒塌的几周后,1989年12月2日-3日在马耳他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是戈尔巴乔夫1988年12月在纽约和罗纳德·里根举行会谈后的第二次美苏会谈。
东柏林是对1949至1990年间柏林东部地区的称呼,亦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源于1945年苏军驻德集群设立的苏联占领区。美国、英国和法国管制区被称为西柏林。1961年8月13日至1989年11月9日,西柏林与东柏林被柏林墙隔开。西方盟国没有承认东柏林是东德的首都,也没有承认东德管理东柏林的权力。
奥伯鲍姆桥,或译上树桥,是德国柏林的施普雷河上的一座双层桥梁,该市的地标之一。它连接过去被柏林墙分割的腓特烈斯海因和克罗伊茨贝格两区,已经成为柏林统一的重要标志。
查理检查哨,位于柏林市中心的腓特烈大街上,原称C检查哨,意为“第三检查哨”或者“丙检查哨”的意思,因在北约音标字母中,“C”通常念作“Charlie”,故称“查理检查哨”。查理检查哨是冷战时期柏林墙边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西柏林进出的一个检查点。该检查站通常为盟军人员和外交官使用。从这个检查哨往北去,即进入东柏林,反之往南则是进入西柏林。柏林墙拆除后,此检查哨一度被拆除,而后又被复建,成为柏林旅游的重要景点。在查理检查哨边有一博物馆,即查理检查哨博物馆,展出内容为与柏林墙及两德分裂时期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物件。
,通常被称作、JFK或,也译作甘乃迪,美国第35任美国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他是美国历史上至今第四位遇刺身亡的美国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美军军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美国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后从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美国众议院和美国参议员组别,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首位信奉天主教会的总统。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试图废除联邦储备系统、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太空竞赛、越南战争以及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由于在古巴导弹危机高峰期间的应对沉着,以及在苏联人进入宇宙后全力支持太空竞赛,他的政策日后引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功达成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壮举,美国人也收获大量的高科技优势,在美国总统历史排名中,通常仅被史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却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这和他在冷战期间太空计划的关键地位极有关连。此外,约翰·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遇刺身亡,官方在华伦委员会表明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是暗杀的凶手,但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亦随即被另一位刺客杰克·鲁比刺杀,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阴谋论。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亚历山大广场示威指的是1989年11月4日发生在东德首都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一场要求政府进行政治改革的示威活动。这场示威活动总共有五十万至一百万名抗议者参加,是东德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示威活动之一,并成为导致柏林墙柏林墙倒塌和两德统一的和平革命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