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树,是指被赋予神灵性质的树,中国树神的原型为周礼中象征社神的社树,后来脱离社神而成为独立的崇拜对象,属于自然崇拜的一种,通常伴随着宗教行为,如将树围上红布、设神龛、香炉等,在华语圈统称大树公、树王公等,亦有以树名字尾加上“公”作为称呼,如台湾彰化县九龙大榕公、云林县万年庄茄苳公等。在华南、香港、澳门、台湾、琉球,榕树是很常见的神树。
榕属,又名无花果属,是桑科内的其中一属也是无花果族的唯一属,内里包含近800种的树木、灌木及藤等。它们原为热带雨林的原生品种,但也有部分延伸至暖温带,常被统称为榕树。其中一种最广为人知的品种就是无花果。前者被当作水果而广泛种植的温带物种,原产于中亚和地中海地区。许多其他品种的果实也是可供食用,是野外求生中常当为应急食品的食物,也是野生动物们的大餐。榕属植物也在文化方面或是实用性上有相当关联。
聚花果也称花序果、多花果、复果,是指由整个花序发育成的果实。如桑的果实是由雌花序发育成的聚花果,每一雌花的子房发育成一个小单果,包藏在厚而多汁的花萼中,食用的肉质多汁部分为雌花花萼,但这些果实到成熟时会结合成一颗较大的果。例如:凤梨、面包树、无花果,又如:桑椹、棱果榕、榕树、雀榕、桑橙等桑科植物。
石墙树,又称古墙树或石涧榕,是指从石墙缝中长出来的树。早期的石墙由于石块之间有缝,因此榕树等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就会从石缝中长出苗来。这些树苗虽然长在路旁的石墙上,但由于没有妨碍人车,也可以抓牢石墙令土坡更加巩固,因此一直没有人着意清理。过了一般长时间后,就会生成高大的石墙树。
古南门为桂林城门之一,位于榕湖北岸、榕荫路南端,面对古榕双桥,相传为唐代将领、桂州总管李靖建造。城北鹦鹉山上的静江府城池图将此门标注为“威德门”。明朝洪武八年,桂林城南扩至今桃花江一带,榕湖被包在城内,附近城墙拆除后,留下此城门。中华民国时为修筑马路,城门东侧剩余的城墙也被拆除。旧时城上有榕树一株,树根跨至门外。现今城门上由“古南门”三字,系郭沫若于1963年题写。城上有榕树楼。城门外有古榕树一株,其旁为黄庭坚系舟处。
士林德和宫,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士林区德行里的土地公庙,祭祀一棵已倒的榕树。起初庙址在今忠诚公园,后拆迁到今芝山站,却因建立捷运淡水线再度被拆。当市政府计划迁回忠诚公园,遭公园附近居民、议员反对,而未成。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秦朝时期为闽中郡郡治,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的福州都督府。五代十国时期,福州升为长乐府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1276年南宋灭亡前夕,福州升为福安府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福州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曾经历严重的倭寇,1645年福州升为天兴府号福京又成为了南明隆武帝的首都。清末,福州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844年五口通商,以及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又成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城。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福州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安平树屋是台湾台南市安平区的知名景点,位于原英商德记洋行的隔壁。该建筑原本是德记洋行的仓库,依据门楣花岗石、窗框基石与木屋架构等判定约建于19世纪末,此外所使用的砖头来自热兰遮城。以建筑物与榕树共生为其特色。
绿町是台湾日治时期高雄市的行政区划之一,在平和町之南,因为榕树树林之绿意而得名。约等于今旗津区中华、实践、复兴等南侧,以及北汕、南汕两所辖范围。
木栅公园,位于台北市文山区兴隆路四段50号,面积有40,664平方米。园区内有榕树林、池塘、环湖三棵老树、游泳池、溜冰场、凉亭、儿童游戏场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