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编辑
民族学是人类学的分支。本学科比较与分析人类的族群、种族与国家群体之间的起源、分布、技术、宗教、语言与社会结构。
1
相关
吴泽霖,男,汉族,江苏常熟人,中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博物馆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民俗学会顾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简称国家民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民族政策的国务院组成部门,由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归口管理。国家民委主要负责管理党和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学理论,展开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监督实施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监督办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等工作。
蔡元培,一名敳,字仲申,又字鹤卿、民友、孑民,号隺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馀,浙江绍兴山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罗致平,男,汉族,原籍广东龙川,生于英属北婆罗洲,中国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林惠祥,福建省晋江人,亦设户籍于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擅长民族田野调查,20世纪上半叶曾经就台湾原住民、东南亚马来人进行调查,也是厦门大学最早的一批毕业生和教师、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和人类学专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机构,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直属研究单位。
罗伯特·安德鲁·白乐思,又译白乐斯,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堤,语言学与人类学。研究领域涵括历史语言学、辞书学,以及民族学等方面。白氏特别专精于南岛语系,也对南岛语系学方面作出相当大的贡献。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暨研究所,简称台大人类学系、台大人类系,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人类学研究兼教育单位,也是唯一同时培训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单位。其源于1929年所设立的“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种学讲座”,在日本学者移川子之藏等人主持下,该讲座收藏大量民族学与考古学标本与照片。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以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济根据这些收藏结合史语所于中国大陆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学研究,创立“考古人类学系”。在此之后,该系所长期和史语所以及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紧密结合,主导台湾人类学与台湾考古学发展,并培育出许多相关领域学者与专业人员。1956年该系设立研究所,1982年在当时之系主任李光周主导下,考古人类学系改名为“人类学系”并沿用至今。
台大人类学系隶属于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底下,系馆旧址为已遭拆除的洞洞馆,目前暂居于国立台湾大学内,待国立台湾大学人文大楼兴建完成后再行搬迁。馆内除了教学设备外,另设有贮藏室与标本室,分别存有与展示民族学与考古学标本。此外,馆内图录室原收藏大量图书与手稿则于1997年移交至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分别存放在一般图书区与“人类系图录室旧藏”。此外,该系所于1953年开始发行学术期刊《考古人类学刊》并延续至今。
巴尔干学,也称东南欧研究,即对巴尔干地区的文化、历史、社会、语言等的研究,是欧洲民族学和语言学的一门子科学,属于欧洲亚区域研究。
在汉语中,民族一词具有多重指涉,可以表达种族、国族、族群等近似概念,用法受到政治意识型态的影响,容易相互混淆。不同学科对于民族的定义也有许多歧异。民族一词在以中文翻译外语时也十分容易混淆。例如民族主义精确翻译应为“国族主义”,民族学精确翻译应为“族群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