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拱德邻,浙江人,中国近代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深究二王法度,笔势雄健,有“铁腕”之称。与同时代书法家沈尹默交好。其知名学生有周慧珺、吴建贤等。
菱湖镇,是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下属的一个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0万人 。该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湖州市区以南27公里,杭州以北90公里,水网密布,拥有大片的桑基鱼荡,是著名的丝绸、鱼虾产地,该镇也是沈尹默、沈兼士、沈迈士等众多名人的家乡。
沈士远,陕西省汉阴县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文学家。与弟沈尹默、沈兼士共称“北大三沈”。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胡问遂,名凡,表字问遂,以字行,号藤颖阁主,浙江绍兴人,中国当代书法家、书法艺术教育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第7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为二十世纪书法的推广、普及作出了一定贡献。师从沈尹默。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青年,宣扬民主与科学。开始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编辑部进一步扩大,包括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周树人、李大钊。这一时期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们纷纷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