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祯 编辑
沈葆桢,榜名振宗,表字翰宇、幼丹,谥号文肃,是一位生于福建省侯官县晚清重要大臣。他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后曾任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台湾海防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对台湾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其妻林普晴是清朝名臣林则徐的次女。
1
相关
开山抚番,意指台湾清治时期自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后,在台湾清治时期之周边地区推行的政策,内容包含积极进入台湾后山和讨伐并招抚当地山地原住民原住民政权,由台湾海防钦差大臣沈葆祯首开其端,后由台湾巡抚刘铭传延续。
船政学堂,源自1866年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于福建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又称“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马尾水师学堂”。船政学堂最初称“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材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更会被派往西欧各国深造。船政学堂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除了是近代中国首家海军及航海学院外,它亦是首家现代军事学院,和首家现代专业院校。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为北洋水师的高级将领外,部分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分子。船政学堂壹支为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另壹支为绘事院、艺圃。前学堂、后学堂演变为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海军飞潜学校,1949年迁台,现为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学校;艺圃后改称海军艺术学校,以后又改名“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延续至1949年后,1952年8月,因院系调整高航停办,原有航海专业学生转至“福建航海专科学校”;造船专业学生转至“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昆仑岰古道为一条位于台湾南部的古道,原为排湾族与卑南族部落的传统贸易路线。在台湾清治时期末期,于1874年被开辟为正式道路,是福建海防大臣沈葆祯开山抚番政策中最早完成的一条抚番道路。古道总长约105公里,路线起自高雄市凤山区,经屏东县来义翻越中央山脉,至台东县金仑村,横跨海拔高度约在200米到2068米之间。
台北府是清朝台湾清治时期晚期置的府级行政区划,为1876年1月16日清朝政府准沈葆祯奏请在台湾岛北部增设设置之官署。台北府初设时隶属于福建省台湾道之下,与台湾府并立之区划;1885年,台湾建省后则改归福建台湾省台湾道,也是清朝218个府建制之一。
船政学堂,源自1866年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于福建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又称“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马尾水师学堂”。船政学堂最初称“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材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更会被派往西欧各国深造。船政学堂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除了是近代中国首家海军及航海学院外,它亦是首家现代军事学院,和首家现代专业院校。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为北洋水师的高级将领外,部分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分子。船政学堂壹支为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另壹支为绘事院、艺圃。前学堂、后学堂演变为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海军飞潜学校,1949年迁台,现为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学校;艺圃后改称海军艺术学校,以后又改名“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延续至1949年后,1952年8月,因院系调整高航停办,原有航海专业学生转至“福建航海专科学校”;造船专业学生转至“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船政学堂,源自1866年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于福建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又称“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马尾水师学堂”。船政学堂最初称“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材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更会被派往西欧各国深造。船政学堂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除了是近代中国首家海军及航海学院外,它亦是首家现代军事学院,和首家现代专业院校。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为北洋水师的高级将领外,部分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分子。船政学堂壹支为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另壹支为绘事院、艺圃。前学堂、后学堂演变为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海军飞潜学校,1949年迁台,现为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学校;艺圃后改称海军艺术学校,以后又改名“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延续至1949年后,1952年8月,因院系调整高航停办,原有航海专业学生转至“福建航海专科学校”;造船专业学生转至“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郑超英,号拔甫,福建泉州永春人,本籍泉州南安,清末台湾绿营武官,根据近年考证,郑超英为明延平王郑成功后人,受封军功六品衔。
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琅峤,牡丹社事件爆发,郑超英追随钦差大臣沈葆祯赴台南府城,参与二鲲鯓炮台兴建。郑超英青年时期致力于洋务运动,从事台湾近代化建设,后因功叙奖升任道标营都司、恒春营游击等官职,1890年官拜从二品安平水师副将。1895年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战争,为国捐躯。
苏花古道是一条开发于古时的人行道路,该道路起自苏澳镇、终于花莲市。该道路虽为苏花公路前身之一,但路线并非完全沿海修筑。该道路之早期前身之一为沈葆祯在实行开山抚番政策时所下令修筑之“北路”。
船政学堂,源自1866年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于福建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又称“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马尾水师学堂”。船政学堂最初称“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材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更会被派往西欧各国深造。船政学堂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除了是近代中国首家海军及航海学院外,它亦是首家现代军事学院,和首家现代专业院校。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为北洋水师的高级将领外,部分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分子。船政学堂壹支为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另壹支为绘事院、艺圃。前学堂、后学堂演变为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海军飞潜学校,1949年迁台,现为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学校;艺圃后改称海军艺术学校,以后又改名“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延续至1949年后,1952年8月,因院系调整高航停办,原有航海专业学生转至“福建航海专科学校”;造船专业学生转至“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船政学堂,源自1866年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于福建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又称“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马尾水师学堂”。船政学堂最初称“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材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更会被派往西欧各国深造。船政学堂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除了是近代中国首家海军及航海学院外,它亦是首家现代军事学院,和首家现代专业院校。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为北洋水师的高级将领外,部分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分子。船政学堂壹支为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另壹支为绘事院、艺圃。前学堂、后学堂演变为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海军飞潜学校,1949年迁台,现为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学校;艺圃后改称海军艺术学校,以后又改名“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延续至1949年后,1952年8月,因院系调整高航停办,原有航海专业学生转至“福建航海专科学校”;造船专业学生转至“上海船舶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