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府是清朝台湾清治时期时设置的府级行政区划,从1684年存续到1895年马关条约。台湾府在清治大部分时间为台湾唯一的“府”,然而中国近代史因受到列强外交军事影响,使增设行政区。1875年在北台湾设立台北府,两府以大甲溪为界,以北归台北府,以南归台湾府。1887年福建台湾省时,更是将南台湾及东台湾独立划出台南府及台东直隶州。至清治末期台湾府仅统治今日中台湾地区。
城中区为台湾台北市旧行政区之一,因辖有台北府城而得名。位于台北市的市中心,今日台北市西南侧,地势平坦。本区发展较邻近的艋舺、大龙峒、大稻埕晚,因台湾清治时期设立台北府而形成市街,后为台湾总督府及中华民国中央行政机关所在地。1990年裁撤,并入新设立的中正区和万华区。
台北府知府为台湾清治时期于台湾北部正式设立台北府之后,所设置的府级地方官知府,品级为从四品。始设置于1877年,由当时台湾府知府向熹调署。不过另有说法认为林达泉为实际的台北府首任知府,另外第二任向熹未到任即病逝,第三任赵钧因同时担任台湾府知府实际上待在台湾府城办公,故林达泉逝世后实际上管理北台湾政务的是陈星聚。
崇基书院是台湾基隆地区第一所官立学府,亦为台北府基隆厅唯一一所书院。崇基书院创立于清光绪十九年,光绪二十一年落成。创设基金主要由书院创院院长、举人江呈辉向本地仕绅募集而来,少部分由官府在光绪17年开始收税支应,并于光绪19年由基隆通判章瑞坦拨给公帑9500两。院舍落成之年,即逢台湾被清割于日,以致于开课不久,书院遂停办。原属文庙建制的诸神孔子、仓颉夫子、太上老君也只好移奉基隆庆安宫。崇基书院又经梁纯夫复建。
竹堑城。又称淡水厅城、新竹县城,是指台湾在台湾清治时期于今日新竹市中心所建的城郭,创立于雍正元年,是当时淡水厅厅治所在,后台北府设立,淡水厅城改为新竹县城。现存的砖石城池完成于道光九年。因此有时也用“竹堑城”一词来代指新竹市。迎曦门是竹堑城现今唯一留存的城门,是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张七郎,福建省台湾道台北府新竹县竹北二堡大湖口庄人。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毕业。曾任医师、制宪国民大会代表、花莲县议会议长。后于二二八事件中,与其子张宗仁、张果仁共三名医生同时被逮捕后枪决。
新竹县,是清朝在台湾所设的行政区划之一,系1876年1月16日沈葆桢奏请新设台北府,设立时将淡水厅分割成淡水县、基隆厅与新竹县而来,而原淡水厅治竹堑城位于此县境内,故沿用为县治。
杜聪明,字思牧,台湾台北府淡水县三芝区人,台湾医师、医学教授,京都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台湾史上首位医学博士。高雄医学院创办人,首位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台湾大学教务长和代理校长。
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前身为台湾府淡水捕盗同知,又称“淡水同知”。该官职隶属于台湾道之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重要地方官员,自1731年更名,官职品等则为正五品。淡水同知官职专司负责北台湾内政行政中心 新竹市,为驻守于淡水厅的地方父母官。因为当时淡水厅管辖区域为台湾基隆至新竹,因此实为北台湾的实际统治者。直至1876年1月16日沈葆桢奏请新设台北府,设立时将淡水厅分割成淡水县、基隆厅与新竹县,而其官职设置台北府知府才予以缩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