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 编辑
河姆渡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一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的姚江北岸。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此后的两次发掘发现遗址包含4个叠压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出土了夹炭黑陶等遗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和栽培稻谷,一时轰动学术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考古》杂志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发现地建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陆埠镇,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下属的一个镇,位于余姚市中东部四明山山区北麓,隔余姚江与河姆渡遗址相望,距宁波机场40公里。陆埠镇总面积118.87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全镇常住人口4.8万人。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浙江省余姚市一座以河姆渡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河姆渡镇,河姆渡遗址所在地,馆名由江泽民题写。博物馆1993年5月开馆,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年参观人数50万人次。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中国浙江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至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大约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最早,故称作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出土陶灶是中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于1977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灶通长55厘米、口宽37厘米、通高25厘米,为夹砂灰陶。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是中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于1977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文化层231号探方出土。材质为木质,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经鉴定为该涂料生漆。此发现说明在史前时期河姆渡先民已用天然漆装饰生活器具。朱漆碗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双鸟朝阳纹牙雕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牙雕艺术品,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双鸟朝阳纹牙雕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二期文化层第226号探方。牙雕长16.6,残宽6.3,厚1.2厘米,以阴线雕刻,由圆锥浅钻而成。中部为一组同心圆,与外侧的火焰状纹形成太阳形象,两侧为对称的双鸟纹,边缘有线条衬托。图像两侧设有6个捆绑或悬挂用的小圆孔,上四下二,均为对称钻而成。
鲻山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丈亭镇西岙村境内,面积约5000平方米,考古文化为河姆渡文化,面积、堆积、文化面貌与河姆渡遗址相近。1981年和1996年,考古学家对鲻山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之前浙江省内从未大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出土的陶器证实了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的整体性。2013年3月,鲻山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镇,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下属的一个镇,位于余姚市东部,距宁波35公里。河姆渡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全镇人口约2.3万人。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内。河姆渡镇的主要出产为茭白和不锈钢。
,一种中国先秦时代的主要农具,用于翻土,常与耒并称。耜和耒一样,传说是神农氏发明的,不仅在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也常见于从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易·系辞下》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管子·海王》篇云:“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从目前出土的情况来看,史前时期的耜多为骨制或木制,大量见于河姆渡遗址、慈湖遗址等河姆渡文化遗址。大约殷商时期出现了青铜制的耜,但木耜仍很常见,例如在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同时出土了一件青铜耜和一件木耜。在战国时耜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头部加宽加厚并起中脊,刃的中部锐出呈等腰三角形,向犁发展,以适应牛耕的需要。一是变薄加宽,向臿发展,以适应松软土地上的作业。同时出现了铁制的刃口套于木制的主体上面。战国时臿的实物目前未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臿上面套有铁刃,可推测战国时的臿应当与此不会有太大差别。
井头山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三七市镇三七市村,分布面积7000平方米,年代为公元前6300年至公元前5800年,比附近发现的河姆渡遗址早大约1000年,是宁波市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遗址于2013年被发现,2019年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陶器、骨器残片和动植物遗骸,其中包括大量贝壳,为中国东南沿海发现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贝丘遗址,也是浙江省内发现的首个史前贝丘遗址,2021年4月13日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1月,井头山遗址被列入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