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立陶宛联邦 编辑
波兰立陶宛联邦,正式名称是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简称波兰立陶宛,1791年后称作波兰联邦,是一个存在于14-18世纪,位于东欧中欧的政合国。由“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在1569年经过卢布林联合而结为一国,这个国家是“一个国王之下的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位于欧洲的前列。
1
相关
汤玛斯·马科夫斯基 -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雕刻师和地图学。他在长期是一直活跃于维尔纽斯省的宫廷,是以涅斯维日和维尔纽斯的“孤儿”米科瓦伊·拉齐维乌之名号代言服务。
瓜分波兰是指近代一系列列强瓜分波兰的事件。从17世纪开始,当时做为波兰统治主体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开始走向衰落,而在18世纪时,波兰的领土开始遭到普鲁士、奥地利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三个邻近国家的瓜分,此分割一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而第三阶段的进行导致了波兰的灭亡,详细分割疆域如右图所示:
拉齐维乌家族是一个出身于立陶宛人的国际性家族。其也是先在立陶宛大公国,随后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和普鲁士家族享有很大特权的贵族。该家族在立陶宛历史、白俄罗斯历史、波兰历史、德国历史等国的,乃至整个欧洲历史及文化当中,名人如云。拉齐维乌家族从神圣罗马帝国得到“亲王”头衔。该家族自16世纪起到1939年为止建造的一系列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 ,而白俄罗斯、芬兰、立陶宛、波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在2008年联合提出将拉齐维乌家族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项目,而该家族档案在2009年被正式列入名录中。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指的是源于中世纪德国莱茵兰一带的犹太人后裔。其中很多人自10世纪至19世纪期间,向东欧迁移,尤其是当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从中世纪到20二十世纪中叶,他们普遍采用意第绪语或者斯拉夫语族作为通用语。其文化和宗教习俗受到周边其他国家的影响。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为欧洲的哲学、学术、文学、艺术、音乐和科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什拉赫塔又译成众议院贵族、施拉赤塔是广义、狭义下的波兰贵族称谓,包含了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以及两国在1569年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贵族阶级,也含括了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波兰化的地方,如普鲁士公国、罗塞尼亚、白俄罗斯的贵族称谓。
康斯坦丁·瓦西尔·奥斯特罗斯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鲁塞尼亚东正教什拉赫塔、王公、弗拉基米尔的市长、沃里尼亚元帅和基辅省的沃伊沃德。在生期间曾多次成为波兰王国和俄罗斯沙皇国王位的候选人,也曾拒绝帮助伪德米特里一世并支持扬·扎莫厄斯基。他被视为1569年卢布林联合谈判中代表早期乌克兰的事实领袖,也被认为是16世纪乌克兰文化和民族复兴里的重要人物。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是一位波兰立陶宛联邦领导人,将军,战争部长及军队首领,被赐予法国元帅头衔。
利普卡鞑靼人,或称为立陶宛鞑靼人、波兰鞑靼人,是鞑靼人的一个分支,在十四世纪初期迁移到立陶宛大公国。第一批迁移者试图保留他们的萨满教,并视此地为非基督徒立陶宛人世界中的避难所。到了十四世纪末期,另一波鞑靼人到来,他们是受大公国维陶塔斯大帝邀请而来的穆斯林。这些鞑靼人首次迁移到围绕维尔纽斯、特拉凯、格罗德诺、考那斯等地的立陶宛本部地区,随后又扩散到大公国的其他各地,后来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这些地区今日分别隶属于立陶宛、白俄罗斯与波兰。
第二次北方战争,也称北方战争,是1655年-1661年,发生在瑞典帝国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俄罗斯沙皇国、勃兰登堡-普鲁士、外西凡尼亚、克里米亚汗国、神圣罗马帝国、丹麦-挪威联合王国之间的战争。波兰在这场混战中受创最重,虽然最后免于崩裂瓦解,但仍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破败与中衰;在这场灾难的“大洪水时代”,波兰立陶宛联邦丧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与大国地位。
第一次瓜分波兰发生在1772年,是1772年至1795年间,造成波兰立陶宛联邦灭亡的瓜分波兰之中的第一次。这次瓜分背后的主要目的是扩展俄罗斯帝国势力,以威慑普鲁士王国及哈布斯堡君主国。日渐衰弱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土,包括其中已被俄罗斯统治的部分,遭到它比较强盛的邻国——奥地利、俄罗斯和普鲁士——的瓜分,而使上述三国在东欧重新达到权力平衡。由于波兰无力保卫自身国土,再加上外国军力早已驻扎在波兰国内,于是波兰国会在1773年由上述三个政权召开的瓜分瑟姆中,承认了这次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