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 编辑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政府,始于后金政权,长达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宣统帝退位诏书后终结。最初是仿效明朝建立的君主集权体制,不设宰相,先后由清朝皇帝主导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掌权。清末新政实施后,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
1
相关
迁界令,又名迁海令,是清朝政府为打压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明郑王朝,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接济的命令。该命令要求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居民迁入内地,并以修筑工事、派驻兵员等手段监督之。政令首次颁布于顺治十八年,重申于康熙元年,再颁于康熙三年。康熙八年允许部分展界,而康熙十七年再次要求迁界。至康熙二十二年清军平定台湾后则颁布命令要求百姓迁回,期间二十余年使东南沿海地区百姓多次迁移,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朝沿海人民和主要位处台湾的明郑的物资人员沟通,但也造成清朝控制下的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人民流离、生计困顿。
清朝治藏历史清朝政府于1720年出兵入藏后至1912年清朝灭亡前清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史。西藏在元明时期虽然受到皇帝的册封,但在西藏在其治下具有自己的政权,自1720年代以来,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军,并设置驻藏大臣以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到18世纪末清朝在西藏的权威达到顶峰。但由于清朝自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后开始衰落,清朝对藏的影响力从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逐渐削弱到已经无法再掌握完整的治权,只有名义上的主权。1904年发生英国侵藏战争,1907年《英俄条约》承认清朝在西藏的宗主权,清朝便采取一连串措施试图再加强对于西藏的控制,这些措施于1910年钟颖率军进入拉萨达到顶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随着第一次驱汉事件而结束。
清朝大学士是指中国清朝自崇德元年至宣统三年历任大学士。清代大学士品级为正一品,雅称为“中堂”,是清朝政府文臣中最高常设职位,相当于清朝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清室优待条件》,亦称《优待清室条件》,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清朝政府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拟定的关于清朝皇帝退位后的相关保护措施之协议文件。
迁界令,又名迁海令,是清朝政府为打压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明郑王朝,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接济的命令。该命令要求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居民迁入内地,并以修筑工事、派驻兵员等手段监督之。政令首次颁布于顺治十八年,重申于康熙元年,再颁于康熙三年。康熙八年允许部分展界,而康熙十七年再次要求迁界。至康熙二十二年清军平定台湾后则颁布命令要求百姓迁回,期间二十余年使东南沿海地区百姓多次迁移,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朝沿海人民和主要位处台湾的明郑的物资人员沟通,但也造成清朝控制下的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人民流离、生计困顿。
新军全称“新建陆军”,是清朝政府于甲午战争之后编练的新式陆军军队,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这支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事制度、训练以及装备,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新军为中国军事制度带来根本性变革,是中国军事史现代化的肇端。
清军、清兵、清朝军队指,自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至1912年清帝逊位时,清朝政府所有及效忠于它的武装力量。兵种以陆军为主,兼有清朝水师。
迁界令,又名迁海令,是清朝政府为打压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明郑王朝,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接济的命令。该命令要求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居民迁入内地,并以修筑工事、派驻兵员等手段监督之。政令首次颁布于顺治十八年,重申于康熙元年,再颁于康熙三年。康熙八年允许部分展界,而康熙十七年再次要求迁界。至康熙二十二年清军平定台湾后则颁布命令要求百姓迁回,期间二十余年使东南沿海地区百姓多次迁移,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朝沿海人民和主要位处台湾的明郑的物资人员沟通,但也造成清朝控制下的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人民流离、生计困顿。
东铁线,前称九广东铁,又俗称火车,是港铁一条连接北区及中西区的通勤铁路线,大致呈南北走向,由九广铁路公司拥有,以“服务经营权”方式授予港铁公司营运,是香港最早通车的重型铁路。在1910年至1996年期间,香港方面称此路线为广九铁路-英段,1910年至1949年期间,清朝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称之为广九铁路-英段。
中国国歌,指中国的国家象征歌曲,1911年,清朝政府定《巩金瓯》为国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官方法定国歌。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了许多官方或非官方的国歌,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以后,《国民党党歌》被订为中华民国国歌。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49年成立后,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