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蒙古 编辑
漠南蒙古,即居住于大漠以南的蒙古族,其居住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直至13世纪中叶仍为汉族聚居地,后来成为蒙古族聚居地。在理藩院则例中,此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北蒙古相对。
2
相关
丹津喇嘛,清初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第二代首领,从属于土谢图汗部。他的祖父是诺诺和,图蒙肯次子。1641年,图蒙肯去世,他扶持黄教,被达赖五世云丹嘉措授予诺扪汗称号。1638年,丹津喇嘛附于土谢图汗衮布,向清朝皇太极进“九白之贡”。清朝入关后,漠南蒙古苏尼特部的滕机思叛清,逃亡漠北。衮布和硕垒援助,被豫亲王多铎击败。丹津喇嘛遣子额尔德尼诺木齐向顺治帝请罪乞好。1655年,喀尔喀三汗与清朝会盟,恢复关系。清朝设八札萨克,命丹津喇嘛领左翼札萨克之一,岁贡九白如三汗之例。1661年,赐“遵文顺义”号,给之印。1664年,康熙帝诏所属毋越界游牧。丹津喇嘛第五次入藏熬茶途中,病逝,子塔斯希布袭位。
卓索图盟漠南蒙古六盟之一,逐成为其辖区所使用的行政区名,沿用至1933年。
喀尔喀蒙古族,或漠北蒙古族,即居住于大漠以北的蒙古族,大多分布在现今的外蒙古地区,少数分布在中国、俄罗斯等境内。喀尔喀蒙古人与中国蒙古人同源,使用喀尔喀蒙古语,为现今蒙古国的官方语言,属蒙古语族,在文字方面,现今放弃原先的传统蒙古文字,改用斯拉夫字母做书写。在理藩院则例中,喀尔喀一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南蒙古相对。
内札萨克蒙古或内札萨克,后简称为“内蒙古”,指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扎萨克,地位在外札萨克蒙古之上,属于外藩蒙古。乾隆以后,内札萨克分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会清吏司管理。内蒙古一词即源自内札萨克蒙古。清代后期,内蒙古成为内札萨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称呼。
喀尔喀蒙古族,或漠北蒙古族,即居住于大漠以北的蒙古族,大多分布在现今的外蒙古地区,少数分布在中国、俄罗斯等境内。喀尔喀蒙古人与中国蒙古人同源,使用喀尔喀蒙古语,为现今蒙古国的官方语言,属蒙古语族,在文字方面,现今放弃原先的传统蒙古文字,改用斯拉夫字母做书写。在理藩院则例中,喀尔喀一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南蒙古相对。
内扎萨克八部,或内札萨克,指归附大清国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萨克。乾隆之后将漠南蒙古的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统称为内札萨克蒙古。
内札萨克蒙古或内札萨克,后简称为“内蒙古”,指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扎萨克,地位在外札萨克蒙古之上,属于外藩蒙古。乾隆以后,内札萨克分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会清吏司管理。内蒙古一词即源自内札萨克蒙古。清代后期,内蒙古成为内札萨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称呼。
蒙古八旗,本称八旗蒙古,简称蒙古或蒙古旗。旗下之人称蒙古、蒙古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八旗旗分中人口最少的,主要由科尔沁部、喀喇沁等临近后金之地的漠南蒙古内附降人所组成。在后金对清代蒙古和明朝的战争中,蒙古八旗常常担任向导全军的角色,这是其的重要性的直接体现。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辖域面积1,183,000平方公里,人口2384.35万。内蒙古因“漠南蒙古”得名。唐朝属突厥之地;宋朝时出现蒙古族部落;蒙古族建元朝后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清朝以漠南蒙古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中华民国初年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行政区,后均改置为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共政权以今内蒙古东部设置内蒙古自治区,名称至今未变。截至2013年4月3日,内蒙古辖域共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即9个地级市、3个盟,下辖22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