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府粮捕海防通判,俗称澎湖通判,上级单位为台湾道台湾府,设置于1728年,为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澎湖地区的父母官,官秩正六品。1887年台湾建省后,该官职才改为台南府粮捕海防通判。
黄步梯,本名缵承或赞承,字烈侯,生卒年不详,清朝武官,台湾府澎湖厅东西澳妈宫人,同治年间因参与戴潮春事件平叛而领有军功,返乡后出任澎湖通判。
台湾“澎湖四大古庙”一词首见于清朝雍正12年澎湖通判周于仁的《澎湖志略》,志略中描述当时在妈宫街水师协营附近有所谓四大古庙,即“关帝庙、天后宫、真武庙、水仙宫”。其中,真武庙是唯一的“角头庙”,其余皆是“阖澎公庙”。
黄步梯,本名缵承或赞承,字烈侯,生卒年不详,清朝武官,台湾府澎湖厅东西澳妈宫人,同治年间因参与戴潮春事件平叛而领有军功,返乡后出任澎湖通判。
黄步梯,本名缵承或赞承,字烈侯,生卒年不详,清朝武官,台湾府澎湖厅东西澳妈宫人,同治年间因参与戴潮春事件平叛而领有军功,返乡后出任澎湖通判。
黄步梯,本名缵承或赞承,字烈侯,生卒年不详,清朝武官,台湾府澎湖厅东西澳妈宫人,同治年间因参与戴潮春事件平叛而领有军功,返乡后出任澎湖通判。
台湾“澎湖四大古庙”一词首见于清朝雍正12年澎湖通判周于仁的《澎湖志略》,志略中描述当时在妈宫街水师协营附近有所谓四大古庙,即“关帝庙、天后宫、真武庙、水仙宫”。其中,真武庙是唯一的“角头庙”,其余皆是“阖澎公庙”。
台湾“澎湖四大古庙”一词首见于清朝雍正12年澎湖通判周于仁的《澎湖志略》,志略中描述当时在妈宫街水师协营附近有所谓四大古庙,即“关帝庙、天后宫、真武庙、水仙宫”。其中,真武庙是唯一的“角头庙”,其余皆是“阖澎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