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领时期 编辑
台湾清治时期,又称为清领时期,是指台湾清朝统治的历史时期,自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派遣施琅消灭台湾明郑时期的东宁王国政权起,至1895年4月清朝与大日本帝国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予日本为止,共计212年,是台湾历史上统治持续时间最长,且唯一超过百年的政权,但清朝政府从未将台湾全岛纳入台湾清治时期行政区划之中。
2
相关
鲫鱼潭,又称鲫仔潭、龙潭、东湖,是位于今台湾台南市永康区大湾至仁德区一带的古湖泊,为昔日台邑八景之一,留下许多相关文学作品。约自台湾清领时期道光初年开始逐渐干涸,今日昆山科技大学校内的昆山湖为其残存部分。另外位于中华医事科技大学旁的仁德滞洪池也亦是残存一部分。
番地,顾名思义,即是原住民的土地,是台湾清领时期对台湾原住民生活领域的称呼,尤其是提到有关开垦土地的内容时经常出现,而台湾日治时期则以“蕃地”称之,后来主要用来称呼汉人罕至、只有原住民居住的地区。
邱鸿霖是目前任教于国立清华大学的考古学教授,研究领域在于考古学、台湾史前文化、体质人类学,尤其是人类骨骸,为台湾唯一以人骨研究台湾史前人类与其文化脉络的学者 ,并于开设了台湾唯一兼具科学与文化的“人骨考古学”课程,用校园内挖出的人骨标本辅助教学。由于参与了李匡悌主持的清大南校区的校区开发之文化资产调查与监看,挖出了许多最早可追朔至台湾清领时期的墓葬,此即课堂上使用的骨头之来源。但无奈于清华大学以理工为重,因此考古研究室、实验室建置皆为自己一手打造 。致力于抢救考古遗址,也参与了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南科考古馆之面貌复原作业及马祖亮岛的考古。
凤山八景台湾清领时期台湾凤山县的八处景色。分别是:“凤岫春雨”、“龙岩冽泉”、“淡溪秋月”、“球屿晓霞”、“冈山树色”、“泮水荷香”、“翠屏夕照”、“丹渡晴帆”。
狮球岭炮台,是位于台湾基隆市仁爱区狮球岭的一处炮台遗址,始建于台湾清领时期,目前属基隆市市定古迹。
澎湖普济堂台湾清领时期至台湾日治时期初期,澎湖的社会救济机构,道光六年由台湾府粮捕海防通判蒋镛倡建筹办;明治35年7月,澎湖普济堂与养济院、育婴堂等合并改制为“澎湖普济院”。澎湖普济堂在台湾日治时期拆迁,原址现辟为澎湖中央老街的街内公园。
澎湖普济堂是台湾清领时期至台湾日治时期初期,澎湖的社会救济机构,道光六年由台湾府粮捕海防通判蒋镛倡建筹办;明治35年7月,澎湖普济堂与养济院、育婴堂等合并改制为“澎湖普济院”。澎湖普济堂在台湾日治时期拆迁,原址现辟为澎湖中央老街的街内公园。
郑步蟾墓,或郑步蟾佳城、郑步蟾茔地,泛称举人墓,因墓碑为白色花岗岩所制,居民俗称白墓,地点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案山里,该墓启用于台湾清领时期的光绪六年,供奉三位墓主,分别为妈宫举人郑步蟾、正室夫人李安英与侧室夫人朱日春。
澎湖通判指以下台湾清领时期的官职的简称,皆为澎湖厅文职长官:
简大狮,本名简忠诰,台湾清领时期噶玛兰厅十六崁人,后移居头围堡,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县梅林镇坎下。台湾日治时期早期的抗日领袖。简大狮与柯铁虎、林少猫被并称为并称为“狮虎猫三猛”、“抗日三猛”。后投降归顺日本政府又再募勇强行和收取保护费,受到追缉后逃亡漳州,1900年3月11日遭清国官宪逮捕依《厦门居留民取缔规则》遣返台湾,同年3月22日经台北地方法院审理宣判死刑,同月29日执行。有关简大狮的早期资料在正史少见,多见于文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