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扰动 编辑
热带扰动是低压区的一种,有机会可发展成热带气旋,但并不视为热带气旋的其中一个分级。热带扰动只是一个热带气旋的雏形,当环境适合时,热带扰动有可能发展为一个热带低气压
2
相关
热带低气压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只达每小时41至62公里每小时或者22至30节的热带气旋,即强风级的级别,对下一级为低压区或热带扰动,而对上一级为热带风暴。最广泛使用的称呼是“热带低气压”,但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把此级别称为“热带性低气压”,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则把这级称为“热带低压”。此级别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视为热带气旋。在印度洋, 被称为“低气压” 或“深低气压”它有着组织松散的云团及雷雨带,其表面循环系统颇为显现;但通常没有风眼,亦缺乏更高级别的热带气旋所呈现的紧密组织及形态。
强烈热带风暴史特拉是1998年太平洋台风季第五个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命名的热带气旋。其强度达强烈热带风暴,它的前身是北马里亚纳群岛东部的一个热带扰动,在沿副热带高压脊南侧向西北行进的同时不断增强。系统在高压脊的弱点附近达到最高强度,随后受西风带影响改向东北加速移动并登陆本州岛东部。风暴在登陆本州岛不久后转化为一个温带气旋,该系统在两日后于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消散。
热带对流层上部槽是一条位于热带高空的槽线,其可经由中纬度西风槽振幅延大而伸展到热带而成,亦可为高层反气旋南侧之高空东风倒槽。其将带来强烈垂直风切变而影响热带气旋或热带扰动的发展,但亦有情况是因带来良好的高空辐散而助长热带气旋的发展。在环境许可下,其会发展成拥有完整环流的高空冷心低压,并有可能发展至地面而诱生出低层之热带扰动发展。
强烈热带风暴乔伊是1983年太平洋台风季中其中一个热带气旋,风暴于10月10日形成,在10月14日消散,维持了约四日。乔伊为1983年10月当中四个接连在南海发展的热带气旋之一,最初源自关岛以南海面的热带扰动,在到达吕宋岛前成为热带低气压并经过吕宋,进入南海后再增强为热带风暴。之后受惠于温暖潮湿的南海海面,水汽供应充足,它能进一步发展成台风,最终它登陆中国大陆广东省沿岸,翌日消散。
强烈热带风暴云茵是1984年太平洋台风季中其中一个热带气旋,风暴于6月19日形成,在6月26日消散,维持了约一周。云茵最初源自菲律宾海以北海面的热带扰动,其后成为热带低气压并在同日再增强为热带风暴。它自生成以来一直以偏西方向移动,由于其上层一直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其发展始终受到限制,到6月24日凌晨登陆并短暂通过台湾恒春半岛附近,之后进入南海北部及经过香港以南海面,组织持续改善。它最终在6月26日登陆中国大陆广东省雷州半岛沿岸,翌日消散。
强烈热带风暴乔伊是1983年太平洋台风季中其中一个热带气旋,风暴于10月10日形成,在10月14日消散,维持了约四日。乔伊为1983年10月当中四个接连在南海发展的热带气旋之一,最初源自关岛以南海面的热带扰动,在到达吕宋岛前成为热带低气压并经过吕宋,进入南海后再增强为热带风暴。之后受惠于温暖潮湿的南海海面,水汽供应充足,它能进一步发展成台风,最终它登陆中国大陆广东省沿岸,翌日消散。
强烈热带风暴云茵是1984年太平洋台风季中其中一个热带气旋,风暴于6月19日形成,在6月26日消散,维持了约一周。云茵最初源自菲律宾海以北海面的热带扰动,其后成为热带低气压并在同日再增强为热带风暴。它自生成以来一直以偏西方向移动,由于其上层一直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其发展始终受到限制,到6月24日凌晨登陆并短暂通过台湾恒春半岛附近,之后进入南海北部及经过香港以南海面,组织持续改善。它最终在6月26日登陆中国大陆广东省雷州半岛沿岸,翌日消散。
强烈热带风暴云茵是1984年太平洋台风季中其中一个热带气旋,风暴于6月19日形成,在6月26日消散,维持了约一周。云茵最初源自菲律宾海以北海面的热带扰动,其后成为热带低气压并在同日再增强为热带风暴。它自生成以来一直以偏西方向移动,由于其上层一直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其发展始终受到限制,到6月24日凌晨登陆并短暂通过台湾恒春半岛附近,之后进入南海北部及经过香港以南海面,组织持续改善。它最终在6月26日登陆中国大陆广东省雷州半岛沿岸,翌日消散。
台风伊兰是1978年太平洋台风季中其中一个热带气旋,风暴于8月18日形成,在8月28日消散,维持了约10日。伊兰源自菲律宾以东海面的热带扰动,其后增强为热带低气压及以西南方向趋向吕宋,出海后增强成为热带风暴,以西北方向通过南海北部,到登陆华南地区前进一步增强为台风,最终在雷州半岛登陆而消散。
台风伊兰是1978年太平洋台风季中其中一个热带气旋,风暴于8月18日形成,在8月28日消散,维持了约10日。伊兰源自菲律宾以东海面的热带扰动,其后增强为热带低气压及以西南方向趋向吕宋,出海后增强成为热带风暴,以西北方向通过南海北部,到登陆华南地区前进一步增强为台风,最终在雷州半岛登陆而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