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 编辑
牡丹社事件是发生于1874年,日本以1871年八瑶湾事件杀害琉球国琉球族为由,借口出兵攻打台湾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军事行动,以及随后大清政府和日本国两方的外交折冲。在日本,这次事件被称为“台湾出兵”、“台之役”或“台湾事件”。这也是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首次对外用兵。
2
相关
明治七年讨蕃军本营地纪念碑,又称龟山安营纪念碑,是位于台湾屏东县车城乡,为纪念牡丹社事件中日本登陆射寮而设立的纪念碑,已于2010年4月28日登录屏东县历史建筑。
恒春县城,位于台湾屏东县恒春镇,是清朝在牡丹社事件之后所设的恒春县县治所在,始动工兴建于光绪元年十月十八日,光绪五年七月十五日落成,是台湾现存城池之中唯一保存所有城门的一座。
牡丹乡位于台湾屏东县东南部,是台湾本岛最南端的山地乡,北临狮子乡、台东县达仁乡,东滨太平洋,西邻车城乡,南接满州乡,为1874年牡丹社事件的发生地。台湾日治时期大正九年,牡丹乡被日本人划入当时高雄州恒春郡所直辖的蕃地。台湾战后时期将此块蕃地各部落整编,成立此乡。
牡丹社,又译新保将社,为台湾排湾族巴力道群部落,大致分布于今屏东县牡丹乡,即牡丹村的前身。牡丹社由牡丹大社、牡丹中社与牡丹礼乃社组成,据口传历史是由加芝来社分出,曾是琅峤十八社之一,也是其中最大的社,声势显赫,在斯卡罗人权威下降后爆发八瑶湾事件,因1874年牡丹社事件而闻名。
海防与塞防之争是1870年代清朝朝野关于国防政策的一场辩论,其主要的争论点在于国防应当偏重东南沿海的海洋防御还是偏重西北内陆的陆上防御。1871年,阿古柏的浩罕汗国同治新疆回变,而伊犁危机。同治十一年,日本借八瑶湾事件日本吞并琉球,又于同治十三年以无主地之理由牡丹社事件,引起中国之警觉。
海防与塞防之争是1870年代清朝朝野关于国防政策的一场辩论,其主要的争论点在于国防应当偏重东南沿海的海洋防御还是偏重西北内陆的陆上防御。1871年,阿古柏的浩罕汗国同治新疆回变,而伊犁危机。同治十一年,日本借八瑶湾事件日本吞并琉球,又于同治十三年以无主地之理由牡丹社事件,引起中国之警觉。
八瑶湾事件,或称八瑶湾琉球人事件、琉球漂民事件、宫古岛民台湾遇害等,发生于公元1871年,是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琉球的船队缴完年贡从首里回到宫古岛途中,遇台风上岸,在台湾东南部高士佛社、牡丹社、竹社之交界处被部落联盟视为入侵者而处决的事件。船上69人当中3人溺死,54人因故被台湾排湾族馘首,仅12人生还回国。事件引起日本帝国出兵攻打台湾南部原住民部落,即牡丹社事件,也是清朝与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在日本被称作宫古岛岛民遭难事件、琉球漂流民杀害事件等。
明治七年征蛮医志》为一本医疗日志,作者为军医落合泰藏,内容纪录1874年4月2日至12月1日日军牡丹社事件期间之战事始末、战地医务以及军队传染病情况等。返日之后,落合泰藏将日志上呈陆军军医本部,再由长濑时衡于1887年编辑成此书。此外,书中亦收录〈蛮地风土大略〉、〈蕃地病况摘略〉、“日军伤亡疾病统计表”等,描述台湾风土、疾病以及日军伤亡染病数据等。
八瑶湾事件,或称八瑶湾琉球人事件、琉球漂民事件、宫古岛民台湾遇害等,发生于公元1871年,是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琉球的船队缴完年贡从首里回到宫古岛途中,遇台风上岸,在台湾东南部高士佛社、牡丹社、竹社之交界处被部落联盟视为入侵者而处决的事件。船上69人当中3人溺死,54人因故被台湾排湾族馘首,仅12人生还回国。事件引起日本帝国出兵攻打台湾南部原住民部落,即牡丹社事件,也是清朝与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在日本被称作宫古岛岛民遭难事件、琉球漂流民杀害事件等。
恒春县城,位于台湾屏东县恒春镇,是清朝在牡丹社事件之后所设的恒春县县治所在,始动工兴建于光绪元年十月十八日,光绪五年七月十五日落成,是台湾现存城池之中唯一保存所有城门的一座。